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母親的事與兒子的事心理咨詢

更新日期:2021-08-24 06:06:00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溫馨提示:兒童青少年各類成長困惑心理解答方法盡在這里,希望在這里找到適合您的教育方法......因為工作關系,父親常年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地方生活,很少在妻兒前露面。好不容易一家人團聚了,兒子卻對父親充滿...

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溫馨提示:兒童青少年各類成長困惑心理解答方法盡在這里,希望在這里找到適合您的教育方法......

因為工作關系,父親常年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地方生活,很少在妻兒前露面。好不容易一家人團聚了,兒子卻對父親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敵意,同時對游戲日漸沉溺。

父親好說歹說無濟于事,兒子表面答應離開網絡,背地里卻變本加厲,不能說話算數,尤其是在每次考試前夕,沉溺行為更為嚴重。

父親長期在外,母親身邊沒有一個知心好友,內向的母親在兒子面前卻是開朗活潑,有時兒子甚至可以控制母親,兒子已經成為她重要的情感支柱。

這種反常的情感紐帶造成一種角色錯位,孩Zi在情感角色里成了爸媽其中一方的替代者。

愛的關系如果被顛倒,將扭曲孩Zi對家庭角色的正確認知,造成的傷害有可能伴隨終生。情感的亂倫馬建因為過度沉迷網絡而頻繁逃學,經常違反校紀,最終導致輟學,和爸媽一起來到基地。盡管爸媽在對馬建的管理教育上想了很多辦法,也在當地求助過心理醫(yī)生,對馬建進行疏導,但一直不甚奏效。爸媽對馬建有過暴風驟雨般地打罵恐嚇,也有過和風細雨般地溝通鼓勵,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穿梭于網吧,不僅逃學,而且脾氣越來越暴躁,尤其是家人和親友因上網影響學習一致對他進行教育時,馬建甚至不能自控地大喊大叫。為了有更多機會自由出入網吧,謊言也是脫口而出,對父親的叛逆表現得尤其嚴重,父子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和母親關系尚可。

馬建來基地接受治療時,醫(yī)生首先要和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基本情況,父親面部肌肉始終較為僵硬,使人感覺他在生活中亦是不茍言笑,他在敘述孩Zi的情況時,語調中表現出家長常有的著急和無助。媽媽坐在一旁一聲不吭,保持沉默且表情平靜,看起來不似父親那么焦慮,但她不說則已,一說則使人印象深刻,當了解孩Zi多大遺精時,她陡然插嘴,綻開笑顏精確地告知是“16歲”。

我詫異于她有別于我接觸的其他中國式媽媽,問道“你怎么了解到的?”

“我直接問他的,他就直接回答了”。

這位外表內向的母親有些與眾不同。

一、乖巧的掩飾

馬建是在父親的建議下自愿來基地接受治療。第一次見馬建時,臉上長滿了青春痘,個子高大壯實,但駝背挺嚴重,會有不自覺地彈手指的習慣。他的表情放松,顯得心情愉悅,也沒有表現出痛苦的戒斷反應。他自述來此地之前已經接觸過心理醫(yī)生,且印象不錯,當時還把心理醫(yī)生當朋友來相處,似乎在告訴我此次入院準備再度打算和心理醫(yī)生以朋友相稱,就像多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似的,何樂而不為呢?!

他的入院動機雖屬自愿但不純粹,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磥眈R建是打算來此度過一段快樂休閑的日子,同時還遂了爸媽希望他治療的心愿,也算是一個孝順之舉。

所以他會驕傲地告訴我“我跟他們不一樣,我是自愿來的”。當然,基地不少孩Zi是被強制入院的,甚至還動用110警車、安眠藥等手段,相對于他們來說,馬建的自發(fā)入院,沒有太多的傷筋動骨是要顯得正面些,但他刻意的強調不得不讓我思考他“裝好”的動機。

在治療期間的最初幾次交談中,馬建表現得非常健談,自信而且樂觀,這樣的形象不僅出現在我的治療室里,同樣也出現在基地的其他工作人員面前。甚至有人會說,不知他為何要到此地來接受治療,他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孩Zi,不僅不像別的孩Zi會打架鬧事、絕食自殘等,還會主動協(xié)助我們做一些管理工作。

但我較注意他走出治療室的一言一行,尤其不能讓他因為和工作人員關系處得不錯,而獲得一絲一毫有別于他人的特權,因為馬建此刻自我價值的尋覓在當前階段是一種無助于治療的行為。

起初他的侃侃而談并不能代表已經構建起了良好的治療關系,他沒有真正把心扉打開,他呈現給我的是他想要呈現給我的品質,或者是他自己希望達到的公眾形象。當然我不會讓他初來乍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就直接感受來自于治療的壓力,我給了他一些時間去充分展現自我,而況這種“展現”本身也是他的問題之一,直接可鋪墊后續(xù)的治療。馬建較強的掩飾性是為了取得一些榮譽和引人注目,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有些異常的社會情感,其背后是存在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的缺陷,掩飾只是起一種補償作用。

這時的馬建在盡量和我拉近關系,他迫切想得到我和他以朋友的狀態(tài)相處,當然我不能滿足他的這種愿望。從首次治療獲取的信息,我便督促自己要保持中立態(tài)度,并且逐步增加他走進治療室的腳步的沉重,以期糾正他入院時并不純粹的動機,顛覆他此前對于心理治療已經獲得的但不科學的認識。

這樣看來,我似乎在扮演一個蓄意讓馬建不快樂的角色,但無論怎樣,治療是首要的。如果病人單純期待心理治療是一段快樂的旅途是會削弱其治療意義的,作為心理醫(yī)生,我不得不讓自己在面對病人的熱忱和殷勤時表現得淡漠些,而不是給予情感的呼應,因為我期待他將收獲更完整的快樂。

二、控制和成就

目前馬建是個初三學生,中間留過一級,但因為爸媽工作頻繁調動已經有過九次轉學經歷,這樣頻繁的轉學經歷對于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孩Zi是非常不利的。他隨時準備去承受環(huán)境更新帶來的壓力和不安全感,馬建的學習成績常處于班級的倒數幾名,學業(yè)基礎很差,且不遵守課堂紀律,經常會和老師發(fā)生口角,老師指責他自己不好好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他時常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責罵和對他的不屑。

當然他自己告訴我的是:“成績處于班級中上等,非常想考好的大學,對不入流的大學根本沒興趣,我現在雖然沉迷網絡,但實際是在從事兼職工作,通過編寫防火墻程序防黑客和在網上賣東西等活動,每月可以掙近兩千元,但這不會成為終生職業(yè),唯有重視學業(yè)才有大好前途”。

在針對各類問題和馬建的探討中,他都擅長于諸如以上那樣頭頭是道地去分析問題,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所有這些分析結果對行為的觸動卻往往是微弱的。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慣性思維不禁讓我聯想起,父親經常對他苦口婆心地灌輸很多大而空洞的道理,雖然道理充分卻無關痛癢。

從馬建口中時常會一本正經地蹦出含有“前途”“理想”“未來”“思想”等字眼的句子,可他并沒有依據這些理論去身體力行,諸如此類的話因為從父親那兒得來耳熟能詳,自己也能出口成章了,遺憾的是這些充滿希望的字眼已然成為空洞的符號,沒有迸發(fā)出生命力。

馬建不太切乎實際的自我表白,讓我感受到他內心真實的自卑、羸弱的行動力,及想成為受人尊敬的優(yōu)秀分子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在他的生活中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平時老師把他作為壞的典型,但在電腦方面他成了好榜樣,別人都來向他學習和請教。

經過長時間在網絡游戲《夢幻西游》中的奮斗,馬建而今在網上是一個手握一定實權的隊長,當有其他玩家申請加入隊伍時,隊長有權拒絕或者允許,隊長還可以隨時變更隊伍中的人員排序,如果馬建覺得哪個隊員不順眼,可強制該隊員離隊,直接打開隊伍的界面后點擊該隊員的頭像,踢出隊伍即可。組隊后只有隊長可以帶領隊伍行走,隊員下達的行走指令無效。

馬建作為隊長每周要發(fā)布消息部署任務,花上很多時間和網友們共同完成攻關任務,他認為這些都是自己責無旁貸的工作,同時為自己負有的責任,心中時常涌動著自豪感。他在網絡游戲中盡情展示自己作為一個優(yōu)秀分子應該具備的責任心、進取心和享受運籌帷幄的快感,從正面的角度來說,他是可以做到讓自己在某個方面出類拔萃,卻為何把這種可貴的能量挪移在網上,而不是在現實的學業(yè)產生力量呢?

首先,網絡能滿足馬建的控制欲望。個體天生具有一定的權力欲和控制欲,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種因素而得不到滿足?;ヂ摼W以多種形式表達著具有誘惑力的控制和授權。馬建可以隨意控制自己的網上活動,改變自己的用戶界面,也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隊員,從而獲得一種“主宰一切”的感覺。

類似于馬建這樣的玩家,對于自己是否有絕對的自主性能去控制許多事物沒有信心,而更多地認為自己多受外在因素控制與決定,傾向于表現出外定控制觀的特征。相對于內定控制觀的人來說,外定控制觀的人更易沉迷于網絡,或沉迷于去喜好其他的可掌控的科技與事物。

同時,人會將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作一個連接,當馬建在游戲中的行為能夠獲得愉快的結果,產生了獎賞,則會重復這個行為。在同步互動的網絡空間中可以滿足個人許多方面的成就感,而這也就是上網的獎賞之一。馬建在游戲中,就像在進行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通過聯網能即時地與無數人進行競技,其興奮程度和滿足程度是單機游戲所不能提供的。

通過仿真技術,網絡游戲是在一種虛擬環(huán)境中進行的,網絡世界成為了巨大的生活演練場,各種生活形式通過計算機虛擬技術被虛擬化。個體在游戲中選擇自己想要的性別、外形、生理和心理等特征的角色,而在自我的呈現之中建構各種自我。

自我實現是在網絡游戲需要獲得主要的需求之一,可惜這是一種虛幻的體現不是實際的社會奮斗、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得以滿足,只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如《夢幻西游》等角色扮演游戲,均是通過任務的設定和完成來滿足成就需求。目前網絡游戲中外掛的泛濫,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玩家的成就需求不能通過正當途徑得到最大滿足,而產生的不正當競爭現象。馬建不僅能夠完成諸多攻關任務,而且比別人完成得更好,自然會獲得一種非常喜悅的感受,而持續(xù)吸引他沉溺網絡游戲。

三、俄底甫斯情結

馬建出生后大部分時間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爸爸因工作需要很少回家,直到近兩年一家人才得以團聚,一起生活。在他印象中,父親是個執(zhí)罰者,當自己犯錯誤媽媽無法處理了,父親才和他聯系或者回家進行思想教育,有時候難免拳腳相加。

很多家庭中懲罰子女的責任經常落在父親頭上,甚至體罰——這種不能友善教育孩Zi的錯誤方式也一般都是等爸爸回來執(zhí)行。有許多媽媽利用“告訴爸爸”作為強迫孩Zi服從的手段,也許有些母親怕一旦她們承擔懲罰的任務,便會失掉孩Zi們的情感,或者她們覺得女性不能真正地教育她們的子女。這無異于是暗示孩Zi父親是生活中的實力人物,讓孩Zi們對父親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客觀上破壞了父子之間的關系。

在治療中我引導馬建回憶了一些童年往事,讓他把壓抑的情感傾瀉出來,馬建說:“感覺爸爸像外人,但我知道他就是我爸,他很嚴肅,好像經常在生氣,小時候很怕他,只要一找我談話心里便發(fā)慌,害怕,想哭,但我強忍著眼淚,不想在他面前哭。”

“小時候,有些事情我本來能做好,但因為有他在場,我就做不好,我甚至不敢跟他的眼睛對視。”

……

他在敘述時,細節(jié)描述得很細致,足以看出其留給他印象之深,對他刺激的強烈。

“可是爸爸經常不在家,一年也難得在家?guī)谆?,那更多的時候他沒有和你正面接觸的機會。”我問道。

“嗯,有時候就盼著他走,走了我就自由了。”馬建說完長吁了口氣,好像現在回想起來還很沉重似的。

“可最近一年多,爸爸和你們生活在一起了,再也不走了。”我把思緒從過去拉回到現在。

“所以有時候挺煩他的,但現在好多了,我再也不怕他了。”其實,他不僅是不怕他,而且時常在對父親的叛逆行為中找到一絲報復的快感。

“煩他?”

“可能因為從小沒和他生活在一起吧,這兩年在一起,覺得他打亂了我和媽媽平靜的生活。”

我追問道:“嗯,看來有些不適應的情況……”

他眉頭一皺,“比如說,原來看電視就是我和媽媽在一起,我們坐在沙發(fā)上,天冷了蓋一床被子捂著。有時候我媽坐著,我就把頭枕在她大腿上,現在就是他們一起坐著,我在旁邊待著。”

“這時你的心情如何?”

“……我不太開心,呆呆地看著他們說話,不太想說話,有時干脆不看電視了”。

馬建顯然嫉妒父親坐在原來自己坐的位置上,也許在他尚且年幼時,對父親偶爾回來和母親的近距離接觸并不敏感,可對于現在正處青春期的這個男孩卻難以接受。

為此,他甚至在父親剛回家來的那段時間心神不寧,曾經向爸媽要求說,自己晚上要和母親睡一張床,父親睡自己的床。無意識中,他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父親的位置,而爸爸搶奪了本應屬于自己的空間,爸爸應該是偶爾回來的匆匆過客,可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過客卻從此居留再也不走了。

“那么說,爸爸回來后打破了你內心的平靜,那對于媽媽呢?”我問。

馬建回答:“我不知道。”

“你感覺媽媽更愛你還是爸爸?”我試圖了解在馬建深深的戀母情結中,媽媽傳達給了孩Zi怎樣的信息,尤其是回想起初次和他爸媽交流給我留下印象的那一幕。

“我覺得是我,我在媽媽心目中應該最重要。”馬建不假思索地回答。

“……”

“我對媽說什么她就聽什么,比如告訴她說對姥姥要好一些,她挺聽我的!”

這句話聽起來像一個成熟男人的口吻。

我反問道:“是因為你,媽媽才對姥姥好,還是因為媽媽也是愛姥姥的?”

“……可能都有吧,但我說了以后就更好了。”馬建對于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影響力表現得很自信也很自我,他甚至認為媽媽愛姥姥都是源于對自己的愛。

馬建希望占有母親全部的注意力而逃避其他人,他會熟練地找出各種辦法有效地占領媽媽的思想,并使媽媽關心他,一方面他可能會軟弱撒嬌以博取同情和愛意,另一方面他可能通過和媽媽的爭執(zhí)來獲取注意。他有一種支配母親的欲望,想要完全控制她,只有過度被母親嬌縱,以自我為中心不去關注其他人的孩Zi才有這樣深的欲望。

馬建甚至認為媽媽挺孩Zi氣的,事實上也是這樣,對于馬建不甚理想的現狀,媽媽根本沒有能力去管他,或者說是媽媽逐步在放棄這種權利:在她和兒子主動的嬉笑打鬧中,在她偶爾表現出的對兒子的依賴中,在當兒子犯錯后隨性責怪兩句又若無其事的行為反復中,在對兒子生氣時類似撒嬌的慪氣中,母親的形象慢慢弱化而又走形了。

馬建的母親從小生活在農村,離開農村后在與人的交往中一直采取的是回避態(tài)度,表現得內向拘謹,不言而喻基本上沒有交往什么自己的朋友。平時很難看見她把這種在兒子面前的活潑熱鬧運用到和同事的人際交往中,她除了必要的工作少有正常的社會交往,一心一意全在孩Zi身上。母親把兒子是他自身一部分的感覺加以夸大,使她和孩Zi間的聯系被過分強調,這樣馬建身上承載的情感分量也更重了,她壓抑的真性情在兒子面前得以完全釋放。

不管是為了母親或者為了孩Zi,這一點都必須特別加以注意:過分強調一個問題,其他的問題自然會受到忽視。這樣長此以往,媽媽對于孩Zi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力度,怎么可能客觀呢?她又如何舍得去義正詞嚴地亮明自己愛的原則,有分寸地引導孩Zi的行為。

我們很多時候會漫不經心,認為遇到的是一個個貌似簡單的生活細節(jié)問題,但如果我們稍加留意改變行為做法,比這樣的不知不覺強得多。

在爸爸和馬建生活在一起之前,馬建可以隨心所欲地感覺自己在家庭中日益突顯的主導地位,媽媽即使想管自己,也根本不是對手,他有辦法讓媽媽對自己無可奈何不了了之,發(fā)展到現在媽媽甚至對孩Zi很難開口說出拒絕的話,當然“壞人”總得有人做,爸爸那執(zhí)罰者的形象益發(fā)清晰了。

關于馬建及其母親之間關系的治療暫時沒有很快切入,我只是收集相關的信息做一番了解,對于這個敏感性的關鍵話題,留待心理醫(y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更穩(wěn)固更信任的時候再議,而且在后續(xù)的治療中,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繼續(xù)去暴露這些問題。在目前階段我還是更多地關注他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背景下形成了怎樣的人格特點,網癮患者多是由于人格缺陷再加之網癮的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其網癮病程發(fā)展過程中,又加速了心理病態(tài)的形成。

四、對學習的恐懼

從小父親不在身邊的馬建,對自己成長為一個男人味十足的男子漢有著更深的渴望,經常說“一個男人應該……”,盡管這樣的話語從17歲男孩嘴里說出來有些早熟,但他就是如此強烈地樹立這些思想,矛盾的是擁有這些思想又令他非常懊惱,不知道現在為成長為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男人,為自己的前途能做些什么呢?生活中的自己是如此渺小令人失望,除了網絡游戲,哪兒能讓我如此盡興地叱咤風云而又受人尊敬呢?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的游戲級別高,在網上擁有絕對權利,有些人看起來有點不順眼,我可以在不破壞游戲規(guī)則的情況下,任意懲罰他,有時候我就是老師,可以教別人一些過關技巧,這個太有意思了”。

其實,游戲的策劃并不僅僅是有個精彩的故事,有幾個好點子,而是要炮制一個全方位的“聲色大餐”和“情感盛宴”??梢哉f從游戲的劇情安排、故事的敘述方式、游戲主人公的特點、游戲中的情感與懸念、游戲的節(jié)奏,具體到界面的風格、色彩音效的逼真都需要考慮到對玩家的誘惑力。

玩家可以體驗不同于生活的歷程,得到心靈上的解放。所以游戲的世界似乎是虛構的,但游戲中的人物、情感的體驗卻是真實的,把握這個似真似幻世界的虛實平衡亦是游戲策劃者的不二法門。許多玩家在網絡上尋覓一種另類的自由,與其說是精神的自由莫如說是欲望的狂歡,可在網絡游戲編織的諸多快感之下,有些貌似自主的欲望之外,還有許多不甚明朗的心理需求也被巧妙而細致地營造出來引君入甕,以致你根本分不清或者干脆不愿分清哪些是自主的欲望,哪些是被灌輸的欲望。

馬建作為《夢幻西游》中的高手玩家,已經成為師傅擔負起提攜新人的責任,如向徒弟傳授游戲常識,購買合適的裝備,指點路途,解答任務疑問等。當新手玩家成功出師后,師徒雙方還會獲得系統(tǒng)獎勵的特殊稱謂和經驗值,隨著教導的徒弟不斷增多,馬建也獲得各種不同的特殊稱謂。如這般在網上如魚得水,完全是美妙的夢幻之旅,在游戲中既是隊長又是師傅的馬建,自然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馬建經常逃課去網吧,并且在每次考試前的一段時間會表現得更嚴重,好幾次從考場臨陣脫逃,可見學業(yè)對他內心產生的壓力還是挺大,對考試已經產生了嚴重的恐懼心理。但不能否認的是他的內心深處是希望自己能好好學習,能夠好好表現一番,但這樣反而會加深他的恐懼癥狀。

恐懼癥表現為對某一物體、活動或處境產生持續(xù)的、緊張的、毫無道理的懼怕?;颊邔Υ擞谢乇苄袨椋灾@種恐懼是過分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由于害怕導致回避,而回避反過來又強化了恐懼心理,形成惡性循環(huán)。它的形成是以往挫折和創(chuàng)傷性體驗的結果,以后遇到有類似情形時而發(fā)生的條件反射,并且這種恐怖情緒還常常發(fā)生泛化。

所以馬建出現這種癥狀和學習的受挫、自卑的心態(tài)有關系。心理咨詢中常用行為療法矯正恐怖,我沒有讓馬建就其焦慮程度、學習狀況、成績表現,以及缺乏信心時的體驗等情況進行描述采用行為療法,而考慮的是用意象療法消除他的恐怖。

意象療法認為,患恐懼癥的患者的意象以象征的方式直接反映了他們潛意識中的真正恐懼的對象。治療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他的勇氣,消除他對這些意象的恐懼和厭惡,通過調節(jié)意象來影響來訪者的深層的心理,改變其心理的恐怖狀態(tài)。

第一次意象治療馬建想像的是小房子,房子是一個意象,它象征著心靈,他看見的室內光線暗淡。這說明患者消極、抑郁的情緒,也反映患者不愿看到自己心理的一些東西。

開燈后看到黑板、教室和試卷,試卷寫滿了字就是看不清楚。讓他整理好試卷,花了很長時間也無法整理。這么多試卷看不清也無從整理是他心緒煩亂,是厭倦考試、厭倦學習的象征。

這就需要改變意象。我引導他把試卷看成黑白相間的美麗圖案,經過兩次反復終于看到了黑白相間的美麗圖案。意象的改變,是在現有意象的基礎上,對于他的意象進行積極的重新釋義,給予患者一個積極的解釋,減輕心理的恐懼、焦慮。

接著又讓他想像在墻上開了一扇窗戶讓陽光照進來,房間里明亮通透了許多,再布置房間,擺放了鮮花等,布置房間就是修飾自己的心靈,減少焦慮,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經過這一步的分析與調節(jié),馬建自述感覺不錯,又進行了第二次意象揭示了怕老師發(fā)試卷、怕考試怕上學的深層象征。第二次是想像照鏡子的意象,這也是意象對話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式,它同樣具有象征意義,馬建看見鏡子中浮現出來的是一位可怕老師的形象,仔細看又有點像自己的父親。

通過意象推測,可能是因為對父親或老師的害怕而對學習,對考試生厭。老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父親的代言人,而且老師不止一次地在教室挫傷過他的自尊心,心靈深處對父親的恐懼和憤怒也延伸到了對老師的感覺,加之對母親的過度依戀,也影響了自我的成長,以致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意象分析得出的結果和現實狀況是不謀而合。

其實恐懼癥是轉移作用所致,起因在于對某件事物產生恐懼感或反感,而將之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人類因為不愿意承認原有的恐懼感,便采用這種防御性的轉移機制。要解開馬建的心結,父親還是非常關鍵的重點。當然,因為基地是住院治療,如果是常規(guī)門診,配合這種技術的運用,同時在生活中進行脫敏訓練,治療效果可能會更得到鞏固。

隨著治療的深入,我逐漸把馬建豪言壯語、樂觀自信的外衣脫下,直面具體真切讓他困窘的事實,至少先讓他敢于把真話對我說出來。

“其實我的成績很糟糕……”

“如果爸爸不幫我,我不知道自己前面的路該怎么走,我覺得我一直都靠著他。”

“有時很希望自己長大,可又害怕長大,長大后就要自己負責任了。”

……

馬建傾訴了一些自己內心真實的擔憂。

五、依賴和成長

接下來的時間,他的情緒不似前段時間那么高漲,轉而有些沮喪,言語也被動了許多,但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不是太長便開始流露類似兒童的言行。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我已經了解馬建的母親是在生活細節(jié)上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父親的任務則是每次都幫他去處理學校相關事宜,如因為經常逃學等違反校紀的行為被勸退時,靠人際關系四處活動一下得以繼續(xù)上學。他把在生活中因為過度受保護而形成的嚴重依賴的個性表現出來了。

他從治療最初表現的超過17歲的早熟好像突然變成一個不到10歲的孩Zi,在診問中的反應就是個調皮耍賴的孩童,經常雙手托腮撐在桌子上,向我擠眉弄眼,偶爾還嘟嘟嘴,那神情似乎在說:“你看,我還只是個沒長大的孩Zi呢,我還不足以為這一切負責任!”

他在向我撒嬌,可惜我不是他的媽媽,我抓住他此刻的行為,直接說出了我的感受:

“我怎么突然覺得你變小了,像個孩Zi似的。”

“其實我就是個孩Zi!”他有些急地回應我。

“嗯……”

“我覺得做孩Zi挺好的,不想長大,實際我現在還未成人。”馬建歪著頭,天真地看著我。

我微笑著問他:“看來真是件難辦的事呀,很矛盾,那咋辦?”

“有好幾次我被學校勸退了,都是我爸給我跑的解決了。”

“那如果有爸爸能給你解決問題,你是否會輕松些呢?”我試圖引導讓他對與父親和他前途之間的關系上的認知更清晰些。

“但我爸只在我們那個地方認識人,如果我要上別的地方去了,他也沒辦法了!”馬建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對于他來說,內心是有些保障卻還有擔憂。

“除了爸爸能幫你,你自己能為自己做些什么呢?”

“反正挺難的,凡事還是先想好后路吧。”

我想找出他一件曾經自己解決困難的經歷,幫助他樹立信心,問道:

“回憶一下,曾經自己是否也解決過一些困難?”

馬建思考了好一會兒,敘述了一個并不是太典型的事例,我因勢利導去鼓勵他,給予他肯定,可以想像他在往日的生活中缺乏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這樣的鍛煉機會都由家長代辦了。

其實獲得一種解決困難的能力是孩Zi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自信的必由之路。

由于自信心不足,馬建想的更多的是凡事做好最壞打算,而不是在出現不良后果之前去付諸努力,更主要是這后路還指望父親給自己鋪設,如果在事情還沒有做之前已經在心里考慮不良后果,當然會影響他的行動力。確實,馬建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下,多次使他本想邁出去迎接困難的腳步又退縮了,使他本可以辦到的事也裹足不前。

另外,馬建在感覺困擾時,也曾試圖和父親溝通交流,想獲得一些精神支持,但父親擅長的說教和一堆空洞的大道理像一陣狂風又把他刮回來了。更有甚者,如果父親動員親戚好友一起來進行思想工作,那將是最糟糕的方式,似乎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某人無可救藥似的,往往這時讓感覺顏面盡失的馬建怒火中燒,在網絡上尋求更多的發(fā)泄,他曾經因為內心的憤怒瘋狂攻打,攻下了一個許久未攻克的難關。

馬建在家里受到過多的關注和呵護,隨著慢慢長大,自己都能看穿自己內心的脆弱,無法適應成長的需要。更可怕的是將來一旦進入社會,面對的困難和挫折遠遠超出個人想像時,自然也就產生了逃避的心理,希望青春期無限延長,從而得以逃避現實的生活和責任。遺憾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大部分網癮患者沒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稍有挫折便出現情緒反應,而網絡環(huán)境為受挫者提供了避難所。

六、母子之間

當在治療中馬建刻意讓自己表現得像個孩Zi似的行為被指出來,并加以探討后,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實表達而且多少有些無趣,在行為上便有所收斂了,但兩天后他提出想提前中斷治療。

我問他:“怎么想走了?”

“嗯……我覺得自己心里明白了很多……”

“哦?你指的是什么?”

“有困難我要自己去克服,不能躲。”他說得沒錯,但這肯定不是他想中斷治療的原因,或者他現在提出的要求,正是應了他想躲閃和逃避的心態(tài)。

“還有別的想法嗎?”

“我從沒離開家這么長時間,想家了。”

我追問:“是想家嗎?”

“想媽媽。”

“我前幾天和你媽通過電話,好像心情還不錯。”

“她一人在家我心里不踏實。”馬建的回答明顯沒有考慮父親的存在。

“現在爸爸和你們生活在一起了,媽媽不是一個人,有爸爸照顧她呀。”

“我覺得我自己照顧媽才放心,只有我能照顧好媽媽。”

甚至馬建說他以后不想交女朋友結婚,愿意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一直照顧媽媽。我必須打破他這種頑固的想法,不難看出,馬建始終只和母親聯系在一起,把媽媽當作解決自己愛情和婚姻問題的對象,但是這種想法背后的意義是,他很難再相信有別的女人能夠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合適的合作對象。

“有沒有媽媽需要的某些方面的照顧,是你給不了的?”

馬建一愣,“……應該沒有吧。”

“你給予媽媽的永遠是出自于兒子的角度,可媽媽不僅是媽媽還是妻子,你對媽媽照顧得很好,當然是她做媽媽的最大幸福,可她作為妻子呢?需要的丈夫之愛呢?”馬建沒有應答,皺著眉頭在沉思。我這話一出口,必定會陡然引起他內心的反感和驚愕,但沒有關系,走出治療室后他依然還會去思考這個問題,這也是我的目的。

“如果你覺得只有你能照顧好媽媽,也就是說,爸爸對媽媽的照顧你都不放心,那你可能會時刻想站在離媽媽最近的地方,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時候擋著了媽媽看爸爸的視線呢?”我邊說邊用桌上的木偶做了簡單排列,讓馬建可以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情感,以及父親在家庭中的孤獨狀態(tài)。

馬建在隨后的治療中產生了阻抗,他的阻抗也同時表現在基地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臉上減少了剛到基地時那飛揚的神采,不再樂于助人幫著護士發(fā)藥,幫著教官督促大家起來早操,很多時候躺在床上發(fā)呆。

他在治療室里多了一份靜思的感覺,直視我的眼睛的次數也減少了,我看出他依然渴望和我交流,但較從前又生出了些許拒絕。應該說,我對這樣的狀態(tài)還是較為滿意,希望他有一定程度的阻抗,這樣證明他的內心已經在默默地起了變化,但又不至于完全毀了我們之間原來的關系,他依然還能有勇氣接納我同時接納自己。

對于馬建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我沒有再繼續(xù)深入下去,因為我不想驚擾他,想讓他自己帶領自己繼續(xù)思考往前走,我轉而努力去修通馬建和他父親之間的情感之路。

七、父子之間

在治療中段,馬建的父親來見過我一次,他也曾意識到父子間相處得不融洽,試著盡量多和孩Zi接觸,創(chuàng)造機會帶他出去玩,但效果不佳。如果說在馬建尚且年幼時,父親就已經能有足夠的意識構建親子關系,現而今肯定是另外一番更為快樂的景象了。

我問馬建:“你覺得爸爸愛你嗎?”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肯定愛我,他為我做了很多事。”這樣的愛表達出來多少令人聽起來感覺生硬,似乎父親只是用來解決困難的工具,接下來的交談中,馬建卻再也回憶不出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感動和溫暖人心的片段。

父子現在共同面臨這僵硬的關系狀況,源于早期父子之間便沒有構建一個良好的感情基礎,加之馬建在青春期又面臨的新課題,那當然是難上加難。對于馬建來說這是成長道路上的重要難題之一,他當然也希望和父親有一個更為正常的良性關系,無奈自己卻是深受困擾。

“你的同學和他們父親的關系,和你一樣嗎?”

“不是,我和爸的關系比他們更差,我挺煩惱的,其實我也挺羨慕人家父子其樂融融,我也想和爸爸這樣但做不到。”父子倆都有同樣的心愿,卻一直像兩條不同方向的河流始終不能交匯。

我問他知不知道父親和他想法一樣,而且努力嘗試能夠靠近兒子,只是父親靠近兒子的方法不一定是兒子所喜歡的,令人較樂觀的是馬建說他曾經感覺到父親的努力,只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相對母親而言,父親有更多的機會體驗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等某些問題上,父親不應倚仗較多的社會經驗,過度地對孩Zi進行諄諄教誨滿足自戀,而應該像朋友一樣的勸導以避免反感,試圖成為孩Zi最親近的顧問。

我把父子倆放在一起做了兩回家庭治療,無論是從言語習慣,或者行為方式上,讓雙方找到可以聯結情感的努力方向,馬建和他父親的情感不可能在朝夕間就能扭轉乾坤,但應該能夠朝著一個良性方向去發(fā)展。這樣,馬建內心有更強的情感力量的支撐,不至于當他遇見挫折和困難時,流浪到網絡上不問世事,尋覓陌生網友的關愛和認同,衷心期待他們能夠有個好的開端,新的起點,為愛出發(fā),為愛努力。

同時要想讓馬建父子間的情感之路更順暢,媽媽是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治療結束我和她交談時,雖然她有些回避所涉及的問題,但能意識到自己和孩Zi間的相處所應該保持的距離,以及為父子情感的傳達去做一些工作。一方面她需要努力把孩Zi對她的興趣擴展到父親身上,當然首先她必須對這位父親有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她不再單純考慮自己和孩Zi的聯系,否則孩Zi會被繼續(xù)寵壞了,難以發(fā)展出人格的獨立性。

治療期間和馬建父親約見過好幾次,每次在我開口說話時,他都拿出筆記本做記錄,我有些感懷于他的認真態(tài)度,他應該是一個凡事都很盡心盡職努力踏實的人,但另一方面,擔心提出的建議,不要只是形成筆記本上的文字流于教條才好,希望能夠滲入他們的生活!

從基地回家后,馬建沒有繼續(xù)在那個他已經輟學的中學就讀,主動選擇了離家較遠的一個封閉式學校,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奮斗,爸爸經常去學校看他,暫時還沒有完全達到和爸爸其樂融融的理想狀態(tài),但一點點去感受吧,感受父愛如山!

利方心理點評:

反常的情感紐帶造成一種角色錯位,孩Zi在情感角色里成了爸媽其中一方的替代者。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