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天才如何表青春手抄報達憂郁?

更新日期:2021-08-26 10:22:54  來源:dealzgarage235.com

導讀題圖:電影《死亡詩社》文/孫琳琳摘選自《新周刊》第429期,1914生活的砒霜,是藝術(shù)的蜜糖在丟勒之前,憂郁是病,是守財奴和懶漢的專利;在丟勒之后,憂郁成了天才的特權(quán)。演員羅賓·威廉姆斯(robinwilliams)和翻譯家孫仲旭的自殺,讓世人重新關(guān)注抑郁癥人群。中國目前有9000萬抑郁癥患者,每年超過20萬人選擇放棄生命。抑郁癥與死亡如影隨形,另壹方面,憂郁...

題圖:電影《死亡詩社》

文/孫琳琳

摘選自《新周刊》第429期,1914

生活的砒霜,是藝術(shù)的蜜糖

在丟勒之前,憂郁是病,是守財奴和懶漢的專利;在丟勒之后,憂郁成了天才的特權(quán)。

演員羅賓·威廉姆斯(robinwilliams)和翻譯家孫仲旭的自殺,讓世人重新關(guān)注抑郁癥人群。中國目前有9000萬抑郁癥患者,每年超過20萬人選擇放棄生命。

抑郁癥與死亡如影隨形,另壹方面,憂郁情緒又與創(chuàng)造力密切相關(guān)。美國《健康》雜志叁年前刊登的壹項調(diào)查顯示:因為工作時間和收入不固定,又是孤身創(chuàng)作,藝術(shù)家成為最易患抑郁癥的十大職業(yè)之壹,發(fā)病率約9%。

在心理問題癥狀自評中,160分以上就有心理問題,而民間認為低于180分就不用畫畫了。可見世人眼中藝術(shù)家必是多愁善感、情緒變化萬端的。而歷史上真實的例子也印證了這壹點。米開朗琪羅、倫勃朗、凡·高、蒙克等人都很憂郁,悲劇色彩在作品中時隱時現(xiàn)。

憂郁給藝術(shù)家增添了謎壹樣的魅力,他們又如何表達憂郁?

丟勒將憂郁與天才劃上等號。

憂郁作為壹種疾病被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2世紀,當時,希臘醫(yī)學和藥學創(chuàng)始人普里克斯·蓋倫(prixgalien)發(fā)現(xiàn)壹些病人總是比其他病人先死去,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憂郁厭世。

中世紀,憂郁是有罪的,因為那意味著對上帝造物的懷疑,人們認為只有守財奴和懶漢才會憂郁。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dürer)改變了這壹切,他徹底扭轉(zhuǎn)了憂郁者的形象,使其進化成壹個托腮思索的人,與天才劃上等號。

在丟勒1514年5月創(chuàng)作的版畫《憂郁之壹》(melencoliai)中,壹位天使托腮沉思,胸中仿佛郁結(jié)著壹公斤黑膽汁。她手中握著圓規(guī),天平、沙漏等科學工具散落肆周,畫上寫著壹個肆階幻方。天使身旁的守護神跟她壹樣郁郁寡歡,壹只蝙蝠舉起橫幅,上面寫道:憂郁。

天使用握緊的拳頭托住頭的姿勢最早出現(xiàn)在古埃及壁畫中,表示沉思、疲倦或悲傷。握緊的手起初代表攫取財寶的努力,丟勒將其改造成抓住壹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放的精神。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agnesheller)甚至認為,使天使憂郁的原因是放在她腿上的那本書。

藝術(shù)史學家潘諾夫斯基(erwinpanofsky)曾專文闡述了《憂郁之壹》與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學說的關(guān)系,并認為此畫是藝術(shù)家的精神自畫像。丟勒將幾何學與憂郁結(jié)合起來,呼應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所有真正出類拔萃之輩,哲學、治國術(shù)、詩學或各門技藝的杰出人士,都是憂郁者——猶有甚者,其中有些人還受黑膽汁引起的疾病的折磨?!?/p>

在丟勒之前,憂郁是病,是守財奴和懶漢的專利;在丟勒之后,憂郁成了天才的特權(quán)。

“學習如何變得憂郁”,就像今天人們學習網(wǎng)球和橋牌。

文藝復興時期,亞里士多德派的觀點終于成為主流意見,人們公認杰出者壹定是憂郁的,甚至于“憂郁意味著天才”。壹個人如果不是多愁善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藝術(shù)家。憂郁的“瘋子”以創(chuàng)造力為榮,也以精神痛苦為榮。

丟勒在《給青年畫家的食糧》的前言寫道:“我需要不斷地去理解、感受,這會耗費大量的心血,使我們的心靈處于壹種憂郁的狀態(tài)?!泵组_朗琪羅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說“憂郁是我的歡樂”。拉斐爾也被認為“與所有卓越之人壹樣憂郁”。

潘諾夫斯基寫道:“有野心想居于人上就如英國劇作家本·瓊森(benjonson)筆下的斯蒂芬所說,熱衷于‘學習如何變得憂郁’,就像今天人們學習網(wǎng)球和橋牌。這在莎士比亞的賈奎斯身上達到了精致化的頂峰:賈奎斯使用壹個時髦和勢利的憂郁者的面具來隱藏他是壹個真正的憂郁者這個事實。”

科學界壹直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壹種認為憂郁是天才的通行證,而另壹種認為積極樂觀的人才有創(chuàng)造力。目前最為人所接受的觀點綜合了雙方的意見。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卡斯滕·德勒(carstenk.w.dedreu)等學者提出“雙通道模型”:正面情緒提高大腦信息處理速度,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負面情緒阻礙思維靈活性,從而提高持久性。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雷納德·弗里德曼(ronalds.friedman)等人則認為:積極情緒提高娛樂任務的效率,而消極情緒有助于完成嚴肅任務。

弗里德里希不再描繪孤獨的人,而是把孤獨憂郁寄托在風景之中。

《憂郁之壹》所創(chuàng)造的憂郁者形象,在歐洲流行了叁個世紀,產(chǎn)生了許多變體和演化。

潘諾夫斯基具體寫道:“瓦薩里將之神話化,凱撒·里帕對其進行象征物的轉(zhuǎn)換;奎爾奇諾、多梅尼科·斐蒂、本尼德托·卡斯蒂里昂和尼古拉·卡普松等巴洛克藝術(shù)家使之情緒化,后者經(jīng)常將它與那時很時髦的易逝寓言相融合,試圖滿足時人流行的對廢墟的狂熱;在18世紀的英國,它被弄得感傷化;斯泰勒和卡斯帕·大衛(wèi)·弗里德里希將它浪漫化?!?/p>

丟勒本人也在《肆使徒》(fourapostles)中再次詮釋了憂郁。他讓筆下的約翰、彼得、保羅、馬可代表肆種性格:樂觀(多血質(zhì))、冷靜(粘液質(zhì))、暴躁(黃膽汁質(zhì))、憂郁(黑膽汁質(zhì))。

藝術(shù)史學者溫迪·貝克特解讀道:“憂郁的保羅身材高大,深藏不露,他手捧合上的福音書,懷疑地斜睨著我們,肩上寬大的白色長袍似乎從視覺上進行補償——突出了他的形象,它光滑而結(jié)實,沉甸甸地垂到地面,皺褶現(xiàn)出沉重的陰影,陰影是憂郁主題的壹部分,但又顯得極為高貴?!?/p>

1803年,體弱憂郁的年輕人卡斯帕·大衛(wèi)·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ch)為自己畫了壹幅自畫像,畫中人右手撐頭,雙眼茫然望向遠處,左手握著壹支筆。這幅肖像是對丟勒筆下憂郁者的忠實模仿,但是很快,常常獨自旅行的弗里德里希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不再描繪孤獨的人,而是把孤獨憂郁寄托在風景之中。其中最為孤絕之作是他臨終前所繪的《月光下的大?!罚荷缫既~小舟,駛往茫茫未知深處。

在塞尚的作品中,以手撐頭的憂郁姿勢也出現(xiàn)過若干次,《吸煙的男子》、《坐在頭蓋骨旁的男孩》、《意大利女孩》。其中最出色的《穿紅背心的少年》,簡直像丟勒的憂郁者附體。

憂郁是什么色彩和形狀?

憂郁壹直貫穿在藝術(shù)史中,從波提切利初生的維納斯到米萊斯死去的奧菲莉婭,感傷之氣壹直沒有消退。倫勃朗、維米爾、透納、米勒、莫奈、雷諾阿、畢沙羅、提索特、佐恩等畫家都擅長畫面唯美憂郁的作品??褚暗漠吋铀?,在1901年移居巴黎之初也曾有過畫風憂郁的藍色時期。

據(jù)瓦薩里的記載,不同尋常的達·芬奇在給蒙娜麗莎畫像時,“雇傭了壹些歌手和樂師,總是讓丑角使她保持心情愉悅,驅(qū)走畫家通常會帶到畫像中的那份憂郁”。

生活失敗的凡·高,壹直籠罩在憂郁的陰影之下,甚至入院治療。他在狂亂的108天中畫出150多幅油畫和100多幅素描,其中盡是海浪和火焰般翻騰的圖像,還有滿天星斗與金黃麥田,那是凡·高在陰郁的人間捕捉到最美的畫面。

憂郁驚恐是蒙克生活的毒藥、藝術(shù)的靈藥,他甚至有壹幅作品就叫《憂郁》(melancholy)。從沒有人能像他這樣準確地畫下憂郁的色彩和形狀,《吶喊》幾乎成為痛苦抑郁的標準像。

攝影家戴安·阿勃絲壹生徘徊在正常與不正常的邊界上,她對窮人、畸形人、變性人、智障患者的拍攝令人震撼,灰暗的經(jīng)歷也導致她抑郁癥自殺。

在導演拉斯·馮·提爾眼中,憂郁是壹個襲擊地球的巨大行星,只有患憂郁癥的女人能在它的陰影下堅強生存。在電影《憂郁癥》(2011)中他大量地使用藝術(shù)作品:老勃魯蓋爾的《雪中獵手》、米萊斯的《奧菲莉婭之死》、卡拉瓦喬的《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wèi)》……藝術(shù)家是他抵御憂郁的繆斯。

憂郁的天才不僅成為視覺藝術(shù)的繆斯,也成為詩歌和文學的繆斯。波德萊爾寫下了《巴黎的憂郁》,歌德寫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在這些作品中,憂郁意味著壹種高級的情感狀態(tài)。

“如果憂郁可以離開你,那不是憂郁,而是悲哀。”

憂郁是藝術(shù)家的壹種態(tài)度,與作品直接相關(guān)。德國漢學家顧斌說:“憂郁不需要什么原因,憂郁是壹輩子的,如果憂郁可以離開你,那不是憂郁,而是悲哀。”

在中國,傷痕美術(shù)曾使憂郁感傷的情調(diào)成為流行,其后興起的玩世現(xiàn)實主義以戲謔打破了抒情的氣氛。

壹方面,原本是藝術(shù)家特質(zhì)的憂郁今天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體現(xiàn),物質(zhì)豐盛反而令人更不快樂。另壹方面,從杜尚開始,憂郁不再是藝術(shù)家驕傲的勛章,冷靜、考究和戲謔的表達方式成為新的上升寶典。工業(yè)化和市場化更多地進入藝術(shù)領域,瘋魔憂郁的藝術(shù)家狀態(tài)也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彬彬有禮、聰明絕頂?shù)牟邉澱咝蜗蟆?/p>

盡管如此,當代藝術(shù)中古典的憂郁情緒依然存在。何多苓有壹種能力,能把最平常的女人畫得充滿詩意。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也有強烈的憂郁氣息,幽靈般的家族合影,暗示血緣和創(chuàng)傷。劉野視憂傷為最重要的東西,因為那是“那些歡樂背后”的真諦。

不過,隨著當代人感受和行為方式更加個人化,藝術(shù)中的憂郁感也不再像丟勒時代那樣緣自對宇宙中永恒真理的探求和對宗教的虔誠了,而更多是美學范疇的事。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最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微博)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