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拆掉面具,真誠地接納那個受創(chuàng)的厭學心理自己

更新日期:2021-08-29 12:53:54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羅俊穎豁達大度地喝著愛人的喜酒,臉上掛著笑、嘴里說著祝福,心里頭卻是伍味雜陳;面對壹臉嚴肅的上司,擺出篤定自信的樣子,小心臟卻上串下跳咚咚咚地出賣著自己;形影孤單中看著朋友在圈里曬的風花雪月,點贊的手指猶豫不已,胸口有點堵,可是因為空氣不好嗎?……成人的我們遭遇挫折時,往往慣性地掩飾自己的脆弱和傷心,擺出壹副無所謂的姿態(tài);更有高手者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有所謂”,只是剎那間說話的語氣突...

羅俊穎

豁達大度地喝著愛人的喜酒,臉上掛著笑、嘴里說著祝福,心里頭卻是伍味雜陳;

面對壹臉嚴肅的上司,擺出篤定自信的樣子,小心臟卻上串下跳咚咚咚地出賣著自己;

形影孤單中看著朋友在圈里曬的風花雪月,點贊的手指猶豫不已,胸口有點堵,可是因為空氣不好嗎?

……

成人的我們遭遇挫折時,往往慣性地掩飾自己的脆弱和傷心,擺出壹副無所謂的姿態(tài);更有高手者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有所謂”,只是剎那間說話的語氣突然顯得有那么點兒倔,那么點兒“重口味”了……人,確實是個很精妙的生物,遇同壹件事,卻可以同時在身體的各部分做著不同的反應。只是,這樣的自我保護,真的就對自己長期有益了嗎?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自己是過著“對人歡笑背人垂淚”的“漢子”般的生活,用堅強的外表幫自己減少“外傷”之時,內在的我是否就安好了呢?“內傷”若是形成又該如何療愈呢?如果不管不顧,你可知道哪天會遇到“最后壹根稻草”么?壹旦遇到了,是否還有救呢?

現(xiàn)代人講求個性,很多人都說“我很會愛自己喇,少操心?!钡?,除了滿足自己柒情陸欲外,你是否真的舍得花些時間去聆聽壹下自己的心聲,陪伴壹下內在的自己?

你可能會說,“開玩笑,自己有什么好陪伴的,怎么陪伴?”其實,做法很簡單,只需有行動的勇氣:就是在黯然神傷時給自己壹點時間和空間,靜下來去貼近自己的心、靠近身體的感覺、感受那份痛苦、讀懂痛苦中的內容,然后好好安撫自己。相信自己的身體,相信身體的智慧,相信跟隨它會引領你重返光明。

當你靠近自己的體會時,壹開始的感覺可能只是遲鈍的、閉塞的,如常言道“郁悶”、“堵得慌”等等……別急,繼續(xù)慢慢貼近、仔細感受,你可能會逐漸發(fā)覺這些感覺似乎如此熟悉,它們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壹次又壹次地出現(xiàn),或者,是無助、無力、委屈、恐懼、沮喪、傷心、生氣、憤恨、羞愧等等,各種感覺隱現(xiàn)而至……漸漸地,過往受創(chuàng)時的畫面或會依稀閃現(xiàn),甚至好像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又成為了那個受傷的小孩:躲在壹角,悲憤迷惘、不知所措……繼續(xù)追尋,你可能會覺察今日的自己還在延續(xù)著童年時候習得的、注定是無效的各種行為模式,正是這些模式使自己壹而再、再而叁地受挫:

如,用“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更完美”以期喚起旁人的重視、獲取旁人自動的回報,就像童年的自己渴求喚起家人的注意以滿足自己不敢說出口的愿望——這樣的被動,乃因不敢主動開口爭取,或是由于幼時家貧,或是因為小時候長期被忽略、被否定,或是因為在童年印象中,“索求”與“談判”就意味著無休止的家庭紛爭……

又如,從小被嬌寵過甚的、或過度軟弱依賴的人,總幻想著獲得某種支撐與支持,甚至在站立時也會慣性地站得歪歪斜斜——總是下意識地歪著身子想依傍些什么,究其因,是因為內心壹直自覺無能無力、壹直強烈渴望著獲取他人的幫助卻無法得到足夠的滿足……獨立,顯得那么地艱難!

再如,童年時過度缺乏慈愛關注的人,最終可能會把自己對“愛”的需要摒棄于心門外,用“冷漠”來武裝自己——當看到別人的幸福時便猶如針刺,未滿足的依附需求讓人全身充滿厭惡、嫉妒、恨意、絕望,甚至在潛意識會認定自己管教的小孩也不應比自己的童年時代過得更幸?!谑牵还苁怯檬桦x的冷暴力還是用激烈的硬暴力,過去的受虐者又成了今日的施虐者……

若你能讀到這些,你會發(fā)現(xiàn)對自己又多了壹層深深的理解。然后,請真誠地接納那個受創(chuàng)的自己,接納它的卑微、脆弱、無助……接納它所有的壹切。再循著感覺,找到壹直懸在心頭的未滿渴望,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深層的情緒,用有效的行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對,你就是自己的主人;愛,就在你手中!

為什么過往的經歷如此重要?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格往往是在生命的早年就已形成。成人之后的我們,在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有可能存在著巨大的距離,只有把人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分析才可較客觀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畢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時期的形成過程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個人的人格決定了他壹整套的生活方式。如,兒童時長期遭遇挫折對待的人,會在早期就形成對事物偏頗的理解,形成壹種深重的內在自卑感——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和療愈,這些影響將主宰著他們以后的壹生——他們會變得過分敏感,經常感覺到被傷害而采取過度的防御行為。嚴重者在長大成人后,頭腦里仍只有自己而無他人,宛如“黑洞人”般不斷地吸取周邊人的能量。而反觀他們自身的才智和能力,卻仍處于沉睡未醒的狀態(tài)。所以,要進行深層和徹底的療愈,就要“回到過去、清理心魔、再看今朝”——只因那過去的受創(chuàng)體驗宛如深深的印痕刻錄在我們的記憶中,壹旦遭遇類似情境,我們的傷痛就會如同舊患般不可控地復發(fā)。

如此,壹旦感受到內在的緊繃和痛苦,人的自體保護功能便往往迅速啟動并逃離和轉化該體驗——情緒的發(fā)生和轉變實在太快,快得人的意識常常難以抓取。所以說,當情緒處于激動狀態(tài)時,人的認知功能便會自然而然地失調;若是長期體驗混亂,往往造成自己內外信息經驗不壹,直讓人癲狂。

只有情緒能轉換情緒、體驗能替換體驗。陪伴自己時——在體驗中尋找,你會讀懂自己;貼近自己的體驗,身體的智慧會幫你向舒適的方向轉換,直至長期固結的能量逐漸流通。

當然,除了抓住情緒入口外,平時若想大致地了解真實自我的健康程度,還可以客觀反思壹下自己“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看法,看里面是否藏著什么讓自己不安之處。

成長不可替代,壹個人的成長是個不斷完善的終生課題。每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在親密關系中、在社會結構中、在自然旅途中……各種修煉,最終提升的是自我人格,練就的是如何與自己安然相處。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