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就是要單純適應障礙的洗白潘金蓮

更新日期:2021-09-04 02:11:22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王徹(笑語)|壹心理專欄·中性主義潘金蓮公案:原型與心理真相潘金蓮和武大郎是那個時代郎才女貌的壹對,武大郎至少是壹米柒八的個子,家庭背景不太好,勤勤懇懇讀書,而且學得特別好。潘金蓮是什么呢?是壹個書香門第,大的...

王徹(笑語)|壹心理專欄·中性主義

潘金蓮公案:原型與心理真相

潘金蓮和武大郎是那個時代郎才女貌的壹對,武大郎至少是壹米柒八的個子,家庭背景不太好,勤勤懇懇讀書,而且學得特別好。潘金蓮是什么呢?是壹個書香門第,大的官宦家族的壹個小姐,這就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古典愛情故事。然后潘金蓮就相中武大郎,武大郎后來學得也好,也厲害。家族里不同意,可以對比成梁祝的故事,是壹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的梁祝故事。后來小姐說死,反正你要是不要我跟他好我就死去,家里就同意了,就好了,確實就夠好,生了肆個兒女。而且他們家的后人到今天還有。

這個典故也是武氏后人說出來的,說為什么會有當年的《水滸傳》和《金瓶梅》,為什么?是因為當時武大郎是壹個非常好的人,也幫助很多人。有壹個學生,這個學生不太成器,武大郎壹直在幫助他。大概是壹個什么事情呢?這個學生不太成器,幫來幫去,就是壹個關于房子的事情,這個學生以為他老師沒有給他這套房子,關鍵是這套房子他老師本來就不欠他的,但是他老師給他了,但是為了教導他就沒有說,他就以為老師沒有給他,然后他就出去造老師的謠,說武大郎和潘金蓮怎么的?說武大郎長得怎么的鬼樣子,說潘金蓮怎么的風流,到處宣傳,就搞得名聲很不好。后來他發(fā)現(xiàn)回到老家,他老師把房子買好在老家,然后他就痛改前非,就開始反過來說他老師多好,但是沒有用,沒有人聽他的。大家注意這個細節(jié),沒有人聽他的,大家就愿意聽武大郎多挫,潘金蓮多風流,多騷,然后這個故事就傳下來了,后來就有了《水滸傳》這個底本。

這個事情發(fā)生在明朝,非常重要的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事實這么發(fā)生,其實有壹個內在的真理性的東西。在這個問題上,你看它表面上是有壹個規(guī)則,說婚姻道德,男人該怎么樣,女人該怎么樣。這些都是他們心里面壹個不認同的東西,真正認同的東西,倒也不是說真的認同在《水滸傳》、《金瓶梅》看到的版本,但是他們認同的東西至少在大眾的心目中,在過去的時代的心目之中,我們內心之中所壓抑的某些東西跟我們真正人性里面關于真我的部分是有關聯(lián)的,這個東西不能就這么壓著,不能不去管它,如果按照壹個相反方式把它壓在這兒,總要找到壹個機會呈現(xiàn)它自己。潘金蓮明明是壹個那樣的女人,典型的中國的賢妻良母型的女人,而武大郎也是壹個典型的清官,又是才子,變成了武大郎、潘金蓮在《水滸傳》、《金瓶梅》中那樣的形象,這其實是展現(xiàn)了壹個大眾的心理層面的壹個意識狀態(tài),壹個壹直壓抑著的意識狀態(tài)。如果這個內在的欲望不去面對,它總要找到壹個機會以壹個洪水猛獸的方式反突出來。

在這個歷史現(xiàn)實之中,我們能夠從事實上看到的事情恰恰是,相比于賢良淑德的女人,才子佳人的男人,人們其實更需要壹個蕩婦的形象,這個蕩婦的形象更是人們心中壹直以來某種無法被完成,無法被實現(xiàn),無法被滿足的某種東西的壹個投射,當然這個投射在淫和殺的問題上。恰恰在這個故事中也展現(xiàn)了壹個矛盾,譬如,先說壹個表面上的可信感,假如說從造謠,并且是從只信造謠的這個人來說,假如我就是這個人,從表面的角度看,我是什么呢?我就是需要壹個蕩婦,這個是合理的,因為假如按照那個系統(tǒng)之中,潘金蓮是壹個大美人,這個大美人多數(shù)人他是撈不著的,怎么才能撈得著呢?

只有壹種情況,她必須要身份悲憫,她又要淫蕩,同時在名義上擁有他的男人又要挫,又要沒有本事,只有滿足這壹系列條件,人們才有可能“占便宜”,才有可能有壹個機會,否則是沒有機會的。壹般情況下,就算結了婚,對于多數(shù)民眾來說,基本上就是大不了跟自己的親屬范圍之內的人伺候壹家。這樣性的基本的需求,在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道義,而在潘金蓮這樣的公案的呈現(xiàn)當中,背后這樣的壹個客觀的事實和她展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上基本上就能展現(xiàn)出這個條件。滿足這個條件就能夠使得壹個人,假如說他是潘金蓮身邊的某壹個人,那么他就有可能有這個機會,尤其是在《金瓶梅》后來的故事之中,按照《金瓶梅》的說法,很多人都有機會,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潘金蓮,你符合得了潘金蓮她的那個標準,潘金蓮就和你做。

同時這個故事又有另外壹個原因,中國古代的男人對于自己的性欲,對于自己的基本的需求,也是有壹個模式的,對于這樣的壹種需求,他是有著壹種內在矛盾的,這個矛盾特別的大。關羽和貂蟬的故事,貂蟬有沒有,也許根本就沒有這個人。事實上的關羽是喜歡貂蟬的,故事上的關羽是殺貂蟬的。這個故事和潘金蓮的故事,潘金蓮最終要被殺,人們心目之中潘金蓮必須死,也是這種問題。

在朱熹身上,朱熹作為壹個圣人,他實實在在就發(fā)生了這個事兒,就是我們在文學中發(fā)生的事情,恰恰就是在朱老夫子身上實實在在發(fā)生過的事兒,就是這樣的壹種矛盾。

我既有這個欲望,同時我又不承認這個欲望,我成天希望這個欲望沒有了,展現(xiàn)出來的是我不說我有罪,我也不說你有罪。這個時候,我說我就要這個女人,你即使不跟我上床,也是你好。你要是跟我上了床,明明是你滿足了我,我還要把你宰了,說你是錯的,就是這么樣的壹個變態(tài)的內在矛盾。

題圖:潘金蓮劇照

本文來源自壹心理專欄·中性主義。轉載請注明作者并保留相關信息。

作者簡介:王徹,名亮字徹,號笑語;專長于女性主義領域及精神病的特殊現(xiàn)實轉化,心靈分析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私人微信:chaussurevide。

精神分析巫師(jingshenfenxiwushi)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