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很多前來心理咨詢的來訪者,是沒有學會愛自己的人,也是還不大懂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們愛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現狀負責。一個人若無法接納生活現狀,煩惱就會出現。有時我們會排斥某些人和某些情境,有時則過于依賴某些人或某些環(huán)境,“排斥”和“依賴”都是尚未真...
很多前來心理咨詢的來訪者,是沒有學會愛自己的人,也是還不大懂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們愛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現狀負責。一個人若無法接納生活現狀,煩惱就會出現。有時我們會排斥某些人和某些情境,有時則過于依賴某些人或某些環(huán)境,“排斥”和“依賴”都是尚未真正接納的表現。
什么是真正的接納呢?感到痛苦,沒關系,我就與痛苦在一起;感到悲傷,也正常,我就與悲傷在一起,這就是一種接納。接納自己的生活,并不表示不必改變生活。認清自己當前的真相,才能真正看清問題。我們不必設法除去任何東西,也無需設法為它加料,只須與它同在,直到了解它為止。
面對負性處境,我們可以選擇逃離,也可以選擇正面穿越過去。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選擇,做何種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比如面對老公不喜歡做家務,你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憤怒,你可以選擇理解,還可以選擇爭吵,選擇不同,其結果就不一樣。
存在主義心理學有個觀點:不管我們曾經怎樣,我們現在可以做自由選擇,我們的選擇決定著我們成為不同的人,選擇就是為自己負責。我們雖然進入這個世界時,是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式和成為什么樣的人,卻是自己的選擇。我們并不是環(huán)境的犧牲品,面對同樣的環(huán)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而選擇的不同,又將決定將來的不同的處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是自己生活的締造者,我們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在制造自己的問題。不愿意接受責任,認為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人,他的生活將很難改變,心理學把這種人,叫做逃避自由的人。其實,沒有一條道路是最后的路,每條路都是人生的課程,當了解到這些課程,心中自然也就有了路。
如果我們希望生活幸福,就要學會播下幸福的種子。假設我要侮辱別人,我就做出了傷害別人的選擇,假設我要恭維別人,那我就做出了奉承別人的選擇,假設我要關心別人,那我就做出了關愛別人的選擇,從本質意義上講,你我都是無限選擇的抉擇者。在我們生存的每時每刻,我們都處于那個無限可能場里。我們需要時刻對自己所做的決定保持清醒的意識。無論你喜不喜歡,現在存在的一切,都是過去選擇的結果,許多選擇都是基于習慣,在無意識中做出的,同樣我們現在的選擇,也將決定我們以后的狀態(tài)?;蛟S有人不認為它們是選擇----然而,它們是。
我們的行為,大多數是對環(huán)境刺激做出重復和可預見的反應。我們的反應似乎是被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誘發(fā)的,然而,這些反應仍然是我們無意識做的選擇罷了。把整個選擇過程從無意識王國帶進了意識王國,這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非常有用的。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選擇,而這種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比如面對老公不喜歡做家務,你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憤怒,你可以選擇理解,還可以選擇爭吵,甚至以牙還牙。選擇不同,其結果就不一樣。
常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所做的這個選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我此刻所做的選擇能給我和我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放心大膽地選擇好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我們慎重思考及行為了。
人有一套非常有趣的機制來幫助自己做出有利的選擇,這套機制與人的知覺有關。一種為舒服的感覺,另一種為不舒服的感覺。在做選擇時,如果身體發(fā)出舒服的信息,那也許就值得去選擇。如果身體發(fā)出不舒服的信息,那就表明這個選擇值得考慮。如面對老公不喜歡做家務,選擇接受和理解,會讓自己舒服,選擇憤怒和爭吵,會讓自己不舒服。舒服和不舒服的信息是在“心”那個部位,“心”可以告訴自己答案,它有一種感知能力,其準確度有時遠遠超過任何理性思維。
自己的未來,產生于每時每刻做的選擇。把選擇提高到意識層次,多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煩惱就越少,生活也就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