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唐映紅丨壹心理專欄作家問:為什么同樣的話朋友說比父母說更管用?答: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有著類似的經(jīng)驗,同樣的話,從父母嘴里說出來,總覺得處處不對,心有齟齬;而從朋友口中講出來,就似乎有那么點道理,思忖后往往能愉快地接受。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不僅僅同樣的話,朋友說與父母說效果不同;而且在更為廣泛的生活情境中,同樣的話,有些人說我們愿意思索,并愉...
唐映紅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問:為什么同樣的話朋友說比父母說更管用?
答: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有著類似的經(jīng)驗,同樣的話,從父母嘴里說出來,總覺得處處不對,心有齟齬;而從朋友口中講出來,就似乎有那么點道理,思忖后往往能愉快地接受。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不僅僅同樣的話,朋友說與父母說效果不同;而且在更為廣泛的生活情境中,同樣的話,有些人說我們愿意思索,并愉快地接受;而另壹些人說則連思索都不曾有便武斷地拒絕。
理性地來看,同樣的話,應當有著同樣的說服力,但實際上人們被說服并非因循理性,而常常是非理性的。從社會心理學角度,這涉及到哪些因素影響說服對人們態(tài)度改變的作用。所謂的態(tài)度,它包含了我們的觀念(認知成分,cognitivecomponent)、感受(情感成分,affectivecomponent)以及行為傾向(行為成分,behavioralcomponent)叁個互相聯(lián)系又互相影響的要素,這就是所謂態(tài)度abc理論的要義之所在。因此,要通過說服改變壹個人的態(tài)度,就不僅僅是改變觀念或認知單方面的問題,而必須是從觀念到情感壹攬子的改變。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都可能經(jīng)歷過類似的心路歷程:明知道有道理(認知成分),但感覺不爽(情感成分),就是不接受。
而且,相對于理性的認知,感性的情緒反應更快。他人言說的話語,人們訴諸理性的認知接受過程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皮層的深入加工,而訴諸感性的情緒反應過程則直接從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就能對人們產(chǎn)生影響;同時,人們體驗到的情緒感受又能影響甚至支配認知過程。生活中的許多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對與父母的交流有著太多不愉快的經(jīng)歷(中國父母常常以專橫的干涉者和武斷的支配者方式與未成年子女交流),這些點點滴滴累積的不愉快經(jīng)歷在大腦中以情緒記憶的方式存儲在長時記憶系統(tǒng)。當父母試圖與他們交流時,作為子女的他們會自動地喚起長時記憶中的情緒記憶,使他們感受到不愉快、局促或者煩躁等負面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又進壹步地影響甚至阻斷了他們對父母話語的認知加工過程,使得他們左耳進,右耳出,不假思索。
相對地,人們與朋友交流時,所喚起的情緒感受就截然不同。人們之所以與特異性的他人締結(jié)友誼,成為朋友,其中很重要的壹個因素就是志趣相投,在基本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比較相似。同時,持續(xù)的友誼又進壹步地使朋友之間互相影響,在叁觀上更加趨于壹致。這就使得人們與朋友交流時,更容易也更經(jīng)常地體驗到愉悅的感受。積極的情緒促使人們更愿意,也更可能對交流的話語進行仔細的斟酌和深入的思索,從而更容易被說服。
不僅如此,同樣的話語,如果是我們喜歡,或具有吸引力的人說出來,相比從我們不喜歡,甚至感到排斥的人說出來,前者也更可能說服我們。換言之,人們被說服,不僅要看說了什么,更要看是誰說,以及如何說。不僅說話的人不同,說服效果不同,相同的人說同樣的話,不同的說法也有著不同的效果。心理學研究甚至發(fā)現(xiàn),完全壹樣的內(nèi)容,僅僅因為表述的方式略有差別,說服的效果就大相徑庭。如著名的“框架效應”(framingeffects)。在社會認知中,完全壹樣的內(nèi)容,僅僅因為表達的順序不同,說服的效果也能南轅北轍。如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應”(primacyeffectonimpressionformation)。
這就給我們壹個啟示:要保持理性,不僅要避免因人廢言,還要避免被表達形式所誤導。知易行難,要做到堅持理性,其關(guān)鍵是要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同時也要培養(yǎng)反思內(nèi)省的能力。當然,如果我們能以成年人的心態(tài)面對父母,那就更可能不受到負面情緒干擾,仔細權(quán)衡斟酌父母的意見,而不至于因人廢言。
作者簡介:
唐映紅,高校心理學教師,自由撰稿人,從事心理學科普寫作。
更多作者優(yōu)質(zhì)文章,可以關(guān)注psyeyes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