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有時候,我們會遭到他人的抱怨,而且我們甚至不明白抱怨的原因。遭到抱怨,是因為我們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老是覺得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要學會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這往往是人際間消除誤解,促進溝通的良方。但是作為消費者,越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想到商家拒不道歉、制假售假、壟斷經營的理由,就越不能原諒商家;作為員工,越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想到老板克扣工資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會遭到他人的抱怨,而且我們甚至不明白抱怨的原因。遭到抱怨,是因為我們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老是覺得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要學會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這往往是人際間消除誤解,促進溝通的良方。
但是作為消費者,越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想到商家拒不道歉、制假售假、壟斷經營的理由,就越不能原諒商家;作為員工,越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想到老板克扣工資的理由,越容易對老板產生意見;而作為公民則更是如此。
《科學美國人Mind》警告我們:若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方式,可能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2007年,一個名叫塔雷克(Tareq)的巴勒斯坦年輕人參加了一個特殊的夏令營。該夏令營由“和平之種”(SeedsofPeace)基金會發(fā)起。夏令營組織一批和塔雷克一樣的巴勒斯坦年輕人以及一批以色列年輕人共同生活,內容包括一起劃船、徒步,以及更為重要的——巴以兩國青年互相交流,闡述兩國沖突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組織者希望通過這為期一周的夏令營,促進兩國年輕人間的革命友誼。
然而對塔雷克來說,夏令營并未達到他預期的效果。塔雷克原本以為,聽到以色列年輕人講述他們的故事與感受,能使自己產生共鳴,并消除對對方的敵意。然而,這并未奏效。盡管聽了對方的故事,甚至換位站在以色列年輕人的角度思考,塔雷克卻無法對對方產生更多同情之心。
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在心理學上叫做“觀點采擇”(PerspectiveTaking)。我們的直覺以及大量心理學理論都認為,觀點采擇能解決很多人際關系中的問題。體會他人的經歷與感受能減少偏見,彌合政見分歧,甚至可以終止暴力沖突。人與人、團體與團體間的沖突往往是缺乏理解而產生。因此,雙方若抽空坐下來喝杯茶,就能增進了解,認識彼此間的共同之處,從而解決分歧,消化矛盾。
這個邏輯在大多數情況都成立。數十年的研究表明,觀點采擇通常能深化人與人間的感情,使人產生更多利他行為例如互相幫助與合作。讓人更加慷慨,甚至對原本不屑一顧的對立黨派成員都如此。然而觀點采擇有時卻并不奏效,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觀點采擇會產生相反甚至有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