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武志紅:尊女性心理與健康重自己的真實存在

更新日期:2021-08-29 01:05:00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武志紅,:wzhxlx文章摘自《身體知道答案》有段時間,每個周叁,我的工作室會有壹個學習小組進行聚會,跟工作室的老師學習心理學。在壹次我主持聚會中,我讓壹個學員分享她的感受,她最近在廣州花10天時間學習了內(nèi)觀。她分享說,內(nèi)觀是在教大家向內(nèi)看,修習自己的覺察力和平等心。修習時間長達10天,按照老師的說法,修習中可能會不斷進入新的境界,譬如5~6天時進入什么境界,7~8天時又進入...

武志紅,:wzhxlx

文章摘自《身體知道答案》

有段時間,每個周叁,我的工作室會有壹個學習小組進行聚會,跟工作室的老師學習心理學。

在壹次我主持聚會中,我讓壹個學員分享她的感受,她最近在廣州花10天時間學習了內(nèi)觀。

她分享說,內(nèi)觀是在教大家向內(nèi)看,修習自己的覺察力和平等心。修習時間長達10天,按照老師的說法,修習中可能會不斷進入新的境界,譬如5~6天時進入什么境界,7~8天時又進入什么境界,等。

但是,她說自己什么境界都沒進入,她能感受到的,除了身體的確變得敏感了壹些外,就是身體的種種疼痛。

我也修習過內(nèi)觀,進入的境界也不算高,但我還是扮作老師的口吻說,內(nèi)觀最重要的學習是覺察力和平等心,但你缺了壹個很重要的平等心,就是如實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當前的境界,如果很好不驕傲,如果壹般也不自責,總之不和別人的境界去做比較。

尊重自己當下的境界

在任何壹個團體性的學習小組中,要保持這份平常心其實都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容易在壹個團體失去定力,既想在團體中彰顯自己,也想在團體中急于找到歸屬感,于是,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會急于去使用壹個團體所奉行的核心邏輯,讓自己也讓別人覺得,在這個團體中,我們是很棒且很忠誠的壹員。

譬如在內(nèi)觀中,對內(nèi)在的覺察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而且經(jīng)常會聽說某某a、某某b或某某c有壹些神奇的體驗,為了讓自己不遜于別人,也為了證明自己屬于這壹團體,當自己沒有那些神奇的體驗時,就可能會著急,而去追求那些神奇的體驗,甚至進行自我催眠,暗示自己有那些神奇的體驗,或者干脆做欺騙的事情,本來沒有什么神奇體驗,但硬是給別人講自己的體驗多么神奇。

譬如在我工作室的這個學習小組中,因為我和其他叁位老師不斷講述感覺的重要性,而且在各種練習中也不斷問學員“你的感受是什么”。于是,感受似乎就成了這個團體的核心邏輯,有種種細微感受的學員似乎就是正確而光榮的,感受比較粗糙甚至干脆就沒什么感受的學員似乎就是錯誤而落后的。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想法,就是沒有平等心了。壹旦失去平等心,大家可能就會自欺欺人,將自己的感受進行修飾或干脆編造感受。

這種情況發(fā)生時,老師的做法就非常重要。假若老師也失去平等心,認定這個團體就是追求那壹核心邏輯的,而鼓勵或夸獎那些看起來在這壹核心邏輯上表現(xiàn)好的,疏遠或貶斥那些看起來在這壹核心邏輯上表現(xiàn)差的,那么這個團體就會失去平衡,而且很容易演化出壹些荒唐甚至可怕的事情。

在我看來,我前面所講的平等心,換成我自己喜歡的話語,就是尊重自己當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內(nèi)心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無論外界有何等壓力,都不遠離自己的內(nèi)心。

有時,在壹些極端情形下,為了自保,我們可能要欺騙壹下別人,但無論如何,都不欺騙自己。

如果你想學習心理學,或者你想了解人性或了解你自己,我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壹點,是壹切的基石。

所以,我對我的學習小組的成員說,我們的團體很重要,但比我們團體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是你們每個人自己。我希望,你們不是被團體的凝聚力給吸進來,而是你們穩(wěn)穩(wěn)地站在大地上,細致地感受你們的感受,逐漸靠攏團體。并且,有些時候,你想暫時遠離團體,那么也要尊重自己這個動力,這個動力,和你想親近團體的動力,是同樣值得尊重的。

這壹點,我們老祖宗早就講過了,即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只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越來越遠離這壹點。因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我們的統(tǒng)治者和圣賢壹起不斷拋出忠孝仁義等種種核心邏輯,鼓勵并強迫所有人奉行這些邏輯。

本來,忠孝仁義也是還算不錯的東西,但當我們越來越遠離自己內(nèi)心,而自欺欺人地去奉行這些東西時,就發(fā)生了魯迅所說的“仁義道德的字列行間,到處藏著‘吃人’貳字”。

我自認為自己深知這壹點,所以不希望我工作室的學習小組中發(fā)生這壹類事情,也認真建議,想學習心理學或想進行靈修的朋友首先要做到這壹點——如實地看待并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

不必服膺于大師的權威

我曾在香港地區(qū)跟斯蒂芬·吉利根學催眠。我還在廣州上過吉利根老師兩個星期的課程,收獲極大,覺得已可以打滿分。這次在香港收獲更大,真不知該打多少分了。

不過,和所有的團體性課程壹樣,吉利根老師的這兩個催眠課上,仍然有壹個核心邏輯——你進入了多深的催眠。這是這個團體的壓力,它很容易令壹些人失去平衡,而順從這個壓力,結果與自己的真實內(nèi)在暫時失去了聯(lián)系。

去年的課上,壹個學員每天都端坐在椅子上,雙目緊閉,似乎時時都在努力進入催眠狀態(tài)。但有壹天晚上,他做了壹個夢,夢見幾十個人在壹間大屋子里睡覺,突然壹陣煙霧升起,有人中毒暈倒,警察守在門口排查,沒有嫌疑的人壹個個放走,最后屋子里剩下了兩個外國人,他們就是嫌疑人。

這個學員知道我喜歡解夢,于是找我講了這個夢,問我是什么意思。我聽了不禁笑起來,因為夢的寓意實在太清晰了。我們正好是幾十個人壹起上課,被催眠時有時很像中毒暈倒,而授課的老師吉利根和壹個助教都是外國人。顯然,這是他的潛意識中對催眠還有懷疑。

可以說,他白天的正襟危坐,是意識層面顯示對催眠無比接受,而晚上的這個夢,是他潛意識層面對催眠還有懷疑。假若白天他意識不到自己這種懷疑,或排斥這種懷疑,他就是暫時遠離了自己的內(nèi)心。

的確,這種懷疑會暫時令自己不能進入很深的催眠。然而,假若他想進入更深的催眠,他必須看到并尊重這份懷疑,這樣他才可能進入更深。相反,假若他看不到或排斥這份懷疑,那他進入的催眠狀態(tài)就可能只是壹種表演。

在做治療時,我很喜歡使用解夢的技術。壹次,和壹個來訪者談到快結束的時候,她講述了壹個很重要的夢。這時已不適合進行解夢,所以我們約定下壹次會面時再談夢。

下壹次,她如約而來,我請她做得舒服壹點,閉上眼睛,再談壹遍上次談到的那個夢,而且談的時候仿佛自己真的重新進入了夢境。同時,我也加壹句,就算進入不是很深也沒問題,她只需要專注地講述夢的細節(jié)就可以了。

我說完后,她閉上眼睛,端坐在沙發(fā)上并放松身體,但遲遲沒開口。我問她發(fā)生了什么,她回答說暫時她不想解夢。

在咨詢中,也有壹個壓力,很多來訪者想和心理醫(yī)生建立好的關系,而傾向于按照心理醫(yī)生的指示去行動,而且越積極越好,因為在咨詢中,積極袒露似乎是正確的,消極不袒露似乎是錯誤的。然而,合格的心理醫(yī)生會知道,真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來訪者不想袒露自己,那么這份不袒露自己的動力的真實存在必須得到尊重。

所以,我問她,是什么樣的動力讓她暫時不想進行解夢。她靜靜體會了壹會兒后說,她很擔心,如果解夢進行得很好,她真的改變了,她和家人的關系就會發(fā)生劇烈變動,她擔心會失去家人的關愛。

她擔心失去家人的關愛,這是她當下的境界,她當下的真實內(nèi)在,是在那壹刻最需要被尊重的。所以,我和她探討了這種擔心,她從各個角度更深地認識了自己這份擔心,發(fā)現(xiàn)它并非真如她想象得那么肯定。

再下壹次,她到來后,又想進行解夢了,而這次解夢的效果非常好。

合格的治療師都懂得這壹點,更不用說像吉利根這樣的治療大師。在他的課上,我感受至深的壹點是,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他都能如實的看待而且持有絕對的平等心給予尊重。

在香港的課上,壹位男學員接受了吉利根的催眠。當時,我感覺到,他們兩人建立了很深的鏈接,有壹種很強的場在教室里涌動。但是,催眠結束后,這位男學員坦然說,他沒有進入很深的催眠,事實上,他壹點畫面或特殊的感覺都沒有產(chǎn)生,可能他要到“晚上睡覺”時通過做夢才能找到壹點畫面。

吉利根老師如實地接受了他這壹說法,而且預祝他說,你會有壹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課下,我和這個學員交流,他說,他的理性壹直太強了,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壹次他沒有感受到什么特殊的,不過,他發(fā)現(xiàn),吉利根老師的覺察力非常厲害,在進行催眠時,老師所說的每壹句話都是針對他內(nèi)心的感覺而說的,而他也的確因而和老師有了壹種很強的鏈接感,但不管怎么說,很深的催眠的確沒有發(fā)生,所以他坦然接受就好了。

他那份全然的坦然令我欽佩,我也想對他說,你壹定會有壹個光輝燦爛的未來,因為能如此坦然承認沒有被催眠大師催眠,同時又沒有壹絲挑戰(zhàn)大師的意味兒,這真是了不起。能做到這壹點的人,壹定是不尋常的人物。

后來了解到,他的確是壹個很不尋常的人物。

就從你的真實存在出發(fā)

在兩個星期的課上,吉利根老師所教授的壹個重點內(nèi)容是讓我們形成互補或矛盾的意識。也即我經(jīng)常在文中所寫的,當你看到了a,也意味著你看到了-a。

譬如,你有了壹個目標x,你想達到,但y卻發(fā)生了,x和y是相互矛盾的,你該怎么辦?

對此,吉利根老師有壹系列練習可幫助我們同時容納乃至融合x與y。我想,這是對平等心的最佳學習方式之壹。

同樣重要的壹點是,吉利根老師教我們認識到,催眠中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要給予尊重,而且你壹旦尊重了催眠的意外,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這意外將是巨大的資源。

他說,這是他的老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畢生的哲學。他講了很多艾瑞克森的治療故事,這些故事中,艾瑞克森都是在教他的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

壹個女人的兩顆門牙有壹個大縫,她因此自卑至極,認為因為這壹點,不可能有男人愛她了,所以她想死,但在自殺前,她還是去找了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說,你既然都想死了,那么在死前去做壹件可怕的事情吧。你要練習用你那個大縫去噴水。

這個女人練了壹個月,可以通過那個牙縫噴很遠的口水了。這時,艾瑞克森要她去做壹件“很可怕”的事。躲在公司的飲水間,等她喜歡的男人進來后,乘他不注意將口水噴在他頭上或臉上。

她這樣做了,先含壹口水,等那個男人進飲水間后,她噴到了他頭上,然后拼命逃。

男人追上了她,問她要電話,后來愛上她,后來和她結婚,婚后生活非常幸??鞓?,最后他們生了陸個小孩,都擅長用牙縫噴口水。

艾瑞克森有壹大堆這樣的美妙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尊重自己內(nèi)在和外在的真實存在,是多么美的事情。

不幸的是,我們多數(shù)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實存在,也不尊重別人的真實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僅希望自己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還希望別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僅想對自己行使暴力,也希望對別人行使暴力。

電視劇《蝸居》盛行壹時,這部描述極高房價下的可憐白領生活的電視劇引起了很多紛爭。壹名筆名“靜心”的大學畢業(yè)生致函國家廣電總局,希望撤銷《蝸居》的電視劇發(fā)行許可證,原因是在該電視劇第壹集第18分鐘左右時有歧視乙肝患者和攜帶者的劇情——姐姐郭海萍在開飯前對妹妹郭海藻說:“不洗手,回頭得乙肝,找工作都沒人要。”

的確,這個情節(jié)大有問題,對乙肝患者和攜帶者是有歧視,但假若因為這壹點就要求禁播這部很有水準的電視劇,就是壹種極端的要求了。這部電視劇可以因此而付出相應的代價,譬如道歉,或按照法律而進行賠償?shù)?。假若這個情節(jié)只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那么它就不必負擔任何法律責任,而只承受道德壓力了。

社會是壹個大團體,而在任何壹個團體中,都會發(fā)生種種紛爭。這時,非常重要的壹點是,如實地看待這個紛爭,并實事求是地解決紛爭。相反,非常忌諱的壹點是,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以消滅對方為目的。并且,為了達到消滅對方的目標,甚至求助于自己本來抵觸乃至反感的權力。

法制可以制約極端的黨同伐異

自漫長的封建社會以來,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團體中,可以上綱上線的東西特別多,譬如儒家提出的叁綱伍常。叁綱伍常本來只是儒家的壹個觀點,但當它被統(tǒng)治者所利用而成為中華民族這個團體的核心邏輯后,它就成了殺人工具。任何壹個紛爭中,雙方都容易不斷將紛爭升級,而且快升級到叁綱伍常上,于是這壹方可以輕松找到借口干掉另壹方,另壹方也可以輕松找到借口消滅這壹方。當然了,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叁綱下,臣子、小孩和女性就成了絕對的弱勢群體,被消滅的概率大大提升。

對于所有沒有開悟的人而言,黨同伐異都是人性的壹個恒常存在。壹個成熟的團體,不得不允許黨同伐異的存在——因為這不可能消失,同時要在法律上限制極端的黨同伐異的發(fā)生。封建社會的成熟君主,多會使用這壹權力手腕——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至少兩個臣子團體的存在,那樣兩個臣子團體的任何壹個稍稍重要的爭執(zhí),最后可能都會求助于君主,這是君主權力的保證。

關于《蝸居》歧視乙肝的爭議,假如是在壹個成熟的社會,它就限制在這部電視劇有這樣壹個情節(jié)的事實上。當然,“靜心”可以上綱上線,電視劇制作方也可以上綱上線,因不斷尋找更高級的借口攻擊對方,這是人類的本性,但從法律上,這種上綱上線不會發(fā)生,極端的黨同伐異不會發(fā)生。

壹個團體中,最為可怕的事件之壹是,團體沒有法律或程序正義,壹切爭議處理的基石是團體領導者的人為判斷。畢竟,像斯蒂芬?吉利根這樣的老師相當罕見,在絕大多數(shù)團體中,壹旦最終權力的基石是團體領袖,那么就可能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前蘇聯(lián)時代,壹個笑話是,叁個人被關押在壹間牢房,他們互相問為什么被關進來。

a回答說,因為我反對彼得羅夫。

b回答說,因為我贊成彼得羅夫。

c回答說,我就是彼得羅夫。

這類笑話,通常被視為是在嘲諷極權領袖。但是,必須看到的壹點是,極權的真正基礎是,壹個團體中,大家處理爭議時太喜歡上綱上線,太喜歡極端的黨同伐異。于是,隨便壹個沖突,都可能要上升到團體的核心邏輯或團體的生死存亡上。結果就是,團體領袖獲得極大權力,而且可以隨心所欲地消滅他人,沒有任何依據(jù),他的心就是依據(jù)。

所以,必須意識到,團體非常重要,但壹個成熟而健康的團體的基石是,每壹個人,或至少其中很多人,認識到實事求是地看待爭議,而要做到這壹點,更基本的基石是,看到并尊重自己的真實存在。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