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存求生存,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無意識地選擇某種應對方式,然后形成了壹種特有的模式,甚至性格特征。它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在求生存的模式當中,隱藏著著許多的資源,生命由此得以成長、發(fā)展。但同時,求生存模式中也有很多的局限,讓生命表現(xiàn)得不是那么和諧與自由。比如,那些從小就表現(xiàn)得很獨立"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求生存求生存,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無意識地選擇某種應對方式,然后形成了壹種特有的模式,甚至性格特征。它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在求生存的模式當中,隱藏著著許多的資源,生命由此得以成長、發(fā)展。但同時,求生存模式中也有很多的局限,讓生命表現(xiàn)得不是那么和諧與自由。比如,那些從小就表現(xiàn)得很獨立...
求生存,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無意識地選擇某種應對方式,然后形成了壹種特有的模式,甚至性格特征。它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
在求生存的模式當中,隱藏著著許多的資源,生命由此得以成長、發(fā)展。但同時,求生存模式中也有很多的局限,讓生命表現(xiàn)得不是那么和諧與自由。
比如,那些從小就表現(xiàn)得很獨立的小孩,個性中綻放著要強、向上、奮進、不屈等優(yōu)秀品質。他們比壹般小孩更努力,更付出,更優(yōu)秀,處處閃亮著成功的光彩。然而,在這光鮮的外表之下,內心的脆弱與委屈,也許自己都不能知道。
生命,如果要向著更流暢、更自由、更和諧方向流動,那就需要從求生存的模式中覺醒并解放出來。
下雨天,沒有帶傘的小孩,在雨中需要拼命地跑。
那些沒有依靠的小孩,過早就要獨立。
只有獨立,才能讓自己活下去。他不僅不被人照顧,反要去照顧那些本該照顧自己的人。
比如,失功能的父母的小孩。
就是說,這些父母生了小孩,卻未必有照料小孩的能力或條件。那么,他們的小孩就不得不過早地獨立起來,并且反哺他們的父母。這些反哺,包括物質上的和情感心理層面的。
這些小孩很早就自立自強。他們知道,必需靠自己才能活下去,必需不斷努力,才能活得更好。而且,他們成年后,有很強的孝順父母意愿,因為透過他們自己的艱辛,早就感同身受了父母的不易。與此同時,他們跟父母之間,有著非常深刻而糾纏的愛有連接。
要出門旅游。A女孩,很獨立,把自己的所有物品都提前準備好,因為她知道不能有任何閃失,壹丁點的差錯,就可能鑄就巨大的過失。因為,她的記憶中沒有人可以依賴。
而另外壹個女孩,B,則不是那么小心謹慎。因為她相信,即使少帶了壹只水杯或者牙刷,父母會為她想辦法的。她壹直都是這樣對自己很寬容。
我問我的來訪者曼女士,如何評價兩個女孩的表現(xiàn)。曼說,其實她就是A女孩。她說,她會教訓B女孩不要太過幸運!
然后,曼女士講出了正確的理由:
沒有人可以壹直為你埋單。人遲早都要獨立。獨立是壹種積極的品質。我欣賞自己這些積極的品質,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正是這些品質,才讓自己有了安定的家,有了穩(wěn)定的事業(yè)和現(xiàn)在所擁有的壹切。否則,不堪設想。
我贊同她說的這些。同時問她:對B女孩有憤怒或者嫉妒嗎?
她果斷地說,沒有。
然后,又說:我承認自己會有些眼紅。但是,我的父母能那樣照料我嗎?我不依靠自己行嗎?我不認為自己有什么不好。
是的,我也不認為那有什么不好。正是這些,構建并塑造了壹個人的性格。自立、自強、優(yōu)秀、成就,誰說這些品質不好呢?
正是因為它們的好,所以,才凸顯了獨特的性格。才造就了今天所有的壹切。
但,同時,為了展現(xiàn)它的好,它的積極壹面,它必需時刻防范著內心的脆弱與委屈。它決不能讓那難過的眼淚流出來。
如果那樣,苦心經(jīng)營的良好自我就坍塌了。
為了維護良好的自我感覺,就必需屏蔽那些脆弱。那些脆弱就如同大堤上的蟻穴。
那就需要有更多的理智。那些正確的道理、信仰,便成為了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我應該······
我必須······
不得不······
等等。這些強大的理念,就形成了壹套堅強的鎧甲,維護著自己的堅強,也防御著自己的脆弱。
累不累呀?好累。
苦不苦?好苦。
可是,有什么辦法呢?
因此,我必需對自己嚴格。必須對自己苛刻。
總是忍不住沖親近的人發(fā)火。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親人很吝嗇。是為什么呢?
這是曼女士最初向我尋求心理咨詢時提出的問題。
因為很簡單。那是對自己的苛刻的向外投射。
對自己有太多的不允許。自然會對親近的人苛刻。越是我們覺得親近的人,相互之間就越?jīng)]有界限。因為我們內心總是把對自己親近的人當作我們自己。
其實,求生存的獨立,背后是巨大的恐懼。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對自己以及對親近的人,都勢必有諸多的不允許。在權利上,有著穿透的控制。似乎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確保壹定的安全。
于是,無界限感,是必然的。
所以,首先是分離,樹立界限感。在自己跟父母之間,跟親近的人之間。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寬容。學會善待自己。
這是生命永恒的主題。
那會不會很自私呢?
曼女士問。
這是對自私的錯誤理解。其實,那種完全要求自己無私的人,才是最大的自私者。因為,他們在無私的光環(huán)下,掩藏著自己想要被人照顧的愿望。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對別人好,然后才能得到別人的照顧。他們擅長的是曲線救國。但,別人的回應往往讓他們失望。他們往往對自己感到疲憊,無力,委屈,壓抑。
干嘛不直接自己照顧自己呢?照顧好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啊。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是最需要被自己照顧的人。他們通常跟自己是沒有連接的。
我邀請曼女士重新回到A、B女孩為外出旅游做準備的畫面里。體驗自己對B女孩的憤怒,看到A女孩內心的難過。承認A女孩不能有依靠的感覺??吹紸女孩總是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欣賞A女孩的獨立自強。接納內心的無助與脆弱。我邀請曼女士進入那個畫面里,去對A女孩講出自己內心的話。
她說:沒什么可說的。
我知道,她在防御自己的脆弱。我接納她的不情愿。
情景與幻覺小時候,不被人照顧。所以,壹直活在沒有人能夠照顧我的感覺里。這是壹種過時的幻覺。
小時,父母不能照顧,那是當時的情景。但此時此刻,早已今非昔比,成年人的自己,早就不需要父母照顧了。但,內心的那種感覺并沒有變。所以還活在過時的幻覺當中。
我知道,需要將曼女士的現(xiàn)在,與內在孩童分離開來。然后,再由現(xiàn)在的她去照顧那個內在孩童。這是下次咨詢中需要做的事情。
那,在這篇文字的結尾,我想說的是,很多人壹直都活在幼年情景所形成的幻覺當中。包括親愛的讀者你。
所以,你需要醒來。
就像兩棵樹,站成壹道風景。它們有根的連接,也有樹葉的交叉。但它們又是獨立的兩棵樹。
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有種平衡。即不是壹點也不依賴他人的完全獨立,也不是完全纏在壹起的完全依賴。那就是和諧的獨立。
作為個體,內在人格是獨立的,也是可以依賴他人的。
那是壹種左右逢源的感覺。是壹種游刃有余的感覺。是完全自在的感覺。充滿了信任感。也有自己的自由。
這是壹副美妙的藍圖。
能夠獨立地去滿足自己的渴望,而不是期待他人來照顧自己。也能夠看到對方的需求,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去顧念對方。
作者:王金現(xiàn),資深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