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生活在此和中年女人處

更新日期:2021-08-30 19:27:26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dǎo)讀廖瑋雯朋友寫到:“翻看朋友圈,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停在原地,這種感覺真差……”其實,朋友圈里的相片和生活,全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xì)選的。如果朋友圈是壹個自媒體的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編輯。所以,上面只有人們想讓你看到的,沒有他們不愿讓你看到的。僅此而已。我們看得到壹碟又壹碟...

廖瑋雯

朋友寫到:“翻看朋友圈,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停在原地,這種感覺真差……”

其實,朋友圈里的相片和生活,全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xì)選的。

如果朋友圈是壹個自媒體的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編輯。所以,上面只有人們想讓你看到的,沒有他們不愿讓你看到的。

僅此而已。

我們看得到壹碟又壹碟的精致美食,卻看不到壹份糟糕的快餐,壹碗寒酸的泡面,甚至,錯過了飯點肚子的咕咕聲,至少,我還沒在朋友圈里看過同事分享我們飯?zhí)玫奈绮?,哪怕只要上班我們都得吃上壹頓。

我們看得到旅途之中既文藝又美好的美景美食,卻看不到擁擠的公交與地鐵,城市里邊糟糕的空氣,人流攢動的景區(qū),路上汗流浹背的人,還有旅途中的疲憊不堪。

我們看得到可愛的小孩,美麗的母親,卻看不到半夜小孩的啼哭,洗澡把水弄得到處都是,不乖乖吃飯,不好好睡覺,小孩生病帶著小孩匆匆趕到醫(yī)院的擔(dān)憂與忙碌。

……

然而,只有包括我們看到和看不到的壹切,才是完整的人生。

所以,很久以前,我就已經(jīng)不再相信朋友圈里邊每個人所展現(xiàn)的生活與狀態(tài)了,因為那些并不真實,至少,那些看起來完美無瑕的生活,顯現(xiàn)的不過是生活的其中壹面而已。

我們傾向于將另壹面藏匿起來。

然而,每個人都會遭遇自己的困境,是的,誰都會,而且,越是光鮮艷羨的人背后,就背負(fù)著越多的苦和難,也有越多隱忍和努力的痕跡,只是,很多時候他們選擇不讓你知道而已。

然而這些,因為工作的緣故,我知道。

現(xiàn)在,我只說自己。

曾經(jīng)無比厭倦目前生存的這個城市,壹起厭倦的,還有從事叁年有余的體制內(nèi)的工作。

有著寫不完的報表,蓋不完的章。

想過逃離。

買了車票,幾個月內(nèi),去成都,去重慶,去廈門,去北京。

雖然遠(yuǎn)遠(yuǎn)沒有達(dá)到“無論我在哪里拉屎,都有人給我送紙”的高逼格,但是,這些城市都有幾個可以交心的朋友,所以,都有壹段與人相關(guān)的旅程。

不是簡單的轉(zhuǎn)悠景點,拍照,留影,離開。

啟程,在路上,返程。

欣喜壹直欣喜,苦逼依然苦逼。

曾經(jīng)以為,換壹份工作,換壹個城市,就可以開始另壹種生活,新的生活。

事實不是這樣。

行走閑適愜意的成都,師妹告訴我這里的就業(yè)以及外地人的發(fā)展情況,其實沒有異樣,去了朋友的公司,他和我當(dāng)年在廣州工作時的心態(tài)壹樣,“有時我也想逃”,這是他的原話。所以,成都于我而言,除了無法割舍的美食,對于事業(yè)的環(huán)境而言,和我曾經(jīng)逃離的廣州沒有兩樣。

走在北京,壹個家境殷實,自小生長在北京的東北姑娘說,我不喜歡這兒,空氣糟糕,壹到假期每條街道,每個地點,除了人還是人,真的,我不喜歡這兒,可是,我不知道我該到哪兒?

去了天通苑,去了燕郊,去了北漂青年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堅守于此的營地,哪怕處于地下室的營地已經(jīng)千瘡百孔,污濁不堪。

有時自己心中會涌起壹股沖動想要辭職,轉(zhuǎn)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譬如寫作。

熟悉的圖書編輯朋友勸我,別,千萬別,你不清楚職業(yè)作家的苦楚,你現(xiàn)在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進行寫作,完全沒有必要離職,離職意味著你必須依靠寫作謀生,而今,依靠寫作謀生,太苦。

和身處叁星公司的朋友聊起工作,感慨自己在體制內(nèi)工作的苦悶與無聊,對他在世界伍百強公司里邊的風(fēng)生水起,滿懷激情表示羨慕,朋友苦笑壹番:“留在叁星也是壹樣需要熬資歷,而且叁星的高層都是韓國人,我再努力也不會變成韓國人。”

呵呵,其實連孔子和粽子也是韓國人。

遠(yuǎn)在舊金山工作與生活的親人也是壹樣,有他們的快樂與幸福,有他們的無奈與無助。

所以,你想逃離,其實無處可逃。

想要改變,改變的應(yīng)該不僅僅是外在的環(huán)境。

而是你的心。

后來發(fā)覺,“生活在別處”,其實是壹個悖論,譬如,每個地方都有想要逃離的人,那么,你想要逃離的地方,或許正是別人想要抵達(dá)的地方,你所抵達(dá)的地方,反而恰是別人想要逃離的地方。

“生活在別處”不過是個美好的夙愿而已。源于我們對于現(xiàn)狀的不滿與憤懣,也源于我們對于改變的憧憬與希冀。

有時以為,這里不開心,換個地方可以開心,工作不順利,換份工作就會順利。

然而,你的別處,是他人的此處,你的此處,是他人的別處。

所以,無論身處何地,倉皇的終究倉皇,篤定的始終篤定。

記得前段時間閱讀壹本佛學(xué)著作的時候,印象書中說的天堂、地獄、人間其實不是嚴(yán)格劃分的叁個空間,壹切隨心而發(fā),惡念叢生,無所不為,人間即為地獄,心存善念,平安喜樂,天堂即為人間。

其實,喬達(dá)摩.悉達(dá)多貴為太子,按照世俗的看法,他應(yīng)該享盡富貴榮華,得以善終,然而,他卻踏上了苦修的道路。

但是,他在堅持做他認(rèn)為正確的事。

傳道過程之中,佛陀經(jīng)歷了許多世人看來無盡的苦難,傳道多次受到婆羅門等外道的排斥和迫害,大護法摩竭陀國王被謀殺,釋迦族人幾近被琉璃國王趕盡殺絕,堂兄企圖取代他的地位而蓄意謀害,杰出的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弗先行滅度……

在生命的最后的幾個月,佛陀身患重病,他命阿難鋪好僧衣,扶他右脅而臥,并為特地趕來的須跋陀羅作最后說法,向比丘們作諄諄囑咐,最后佛陀進入肆禪,安詳而逝。

然而,佛陀留下的是永生不滅的佛法,不再是個被人遺忘的太子。

身處苦難之中卻依然如此安定祥和的佛陀告訴我們,逃離壹定不是得以解脫的法門,因為每個別處都有同樣的叁千煩惱。

唯有面對,面對活著本身,讓自己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感到平和與快樂,才能得到壹種得以“生活在此處”的能力,這種能力讓你處變不驚,擺脫焦灼與抑郁,得以平和地應(yīng)對人生。

所以,我開始不再想逃,轉(zhuǎn)念之后,發(fā)覺沉悶的工作給了我充足的時間思考,閑暇的時光讓我可以不斷閱讀與寫作,甚至發(fā)現(xiàn)這個原本感覺毫無活力的叁線城市也有她的美好之處。

至少,交通不堵,沒有霧霾。

當(dāng)然,我也喜歡北京。

記得郝云曾在《賣藝的小青年》里邊唱到:“他們聊的都是阿爾卑斯山,我最多也就爬爬香山,他們說的都是愛琴海,我壹頭扎進什剎海……”

快樂的人在哪兒都快樂,其實,阿爾卑斯山下的人們可能也會向往爬爬香山呢。

我在微博里邊寫到:物質(zhì)無法帶給內(nèi)心貧乏空洞的人太多好處,反而容易讓他們陷入虛無與恐慌,內(nèi)心豐盈的人卻可以在物質(zhì)與精神之間,張弛有度,游刃有余,他們已經(jīng)超越了物質(zhì)本身的羈絆,無論處于任何狀態(tài),他們都能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其實,睿智、隱忍的他們都挺能賺錢的,譬如《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主角安迪。

只有可以自在地生活在此處,壹切才能變得豁然開朗。

真正的旅行,不是某個地點,而是你的人生。

本文選自《無須討好世界,且讓自己歡喜》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