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01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
01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yè)力。當我們有愿力去自我認識的時候,無論你過去的業(yè)力起點在哪里,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終點。
什么是真愛?
馬丁布伯《我與你》是這樣描述的:
當我在關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不再將你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目標的對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與全然的“你”相遇,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
02
控制等于扼殺精神生命
多少人聽過這句話“你不讓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這句話成為真的,可是每次媽媽還要管我。其實,這里的規(guī)則混入了家長的意志,并且是以犧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主選擇力為代價的。
如果你經常管孩子吃飯,他體驗到吃飯與痛苦的感受混在一起;如果你經常管ta的學習,ta體驗到學習與痛苦的感受混在一起。若你經常向孩子控訴配偶,你的配偶非但不會因此改變,還可能愈發(fā)抵觸或對抗,而孩子在其中體驗到婚戀與痛苦的感受混在一起,日后,極有可能會對婚姻有著莫名的恐懼與逃避。
有很多小時候遭遇冷漠對待的孩子就說,“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媽媽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媽媽能夠陪陪我”。我們若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就容易被關系中表面上的控制或冷漠影響。進而產生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支配與服從)的關系,要么就是沒有關系,這樣并沒有真正體驗到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道理上多么正確的控制。
03
規(guī)則從何而來
很多家長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定規(guī)矩。
那我們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規(guī)則是怎么來的?比如今天來聽講座的人,有的人來晚了,ta即使想坐到前面來,也不會跟坐在前面的人說,“你起來,讓我坐”。為什么大部分人不會這樣做,因為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興,我心里也不高興。規(guī)則就是這么形成的,因為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們都是人,我們可以彼此感同身受。
規(guī)則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維護雙方的感受。規(guī)則只有在涉及兩個人的感受的時候,它才有意義。有的媽媽問我,ta的孩子都會刷牙了,還要她幫忙一起刷,這樣會不會養(yǎng)成孩子不獨立刷牙的壞習慣。我問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過程中,你們的感受是什么,她說都很開心啊,我說這有什么問題嗎?
孩子如果在遵守規(guī)矩中常常體驗到難受,那么很難保證ta日后能自覺遵守這個規(guī)則。如果這個規(guī)則讓孩子體驗到開心的感受,往往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有沒有世俗認為的好習慣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
乖孩子是很可怕的,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做一個乖孩子就能體驗到被愛。當他們遇到一些挫折,再乖也沒人愛,對他們來說會是一個極大的沖擊。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ta自然就會體驗。所以我相信只要有愛和自由,所有人都會越來越好。
孩子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和焦慮,所以真正的愛就是“Iseeyou”,我看到了真實的你,而不是出于焦慮,出于潛在的恐懼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那并非真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