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規(guī)則意識 > 正文
導讀 1964年,在美國紐約州,發(fā)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凌晨三點鐘,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年輕女性在返回公寓的途中遇到了歹徒。她驚恐至極卻無力反抗,只能大聲呼救。因為離住...
1964年,在美國紐約州,發(fā)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凌晨三點鐘,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年輕女性在返回公寓的途中遇到了歹徒。她驚恐至極卻無力反抗,只能大聲呼救。因為離住處很近,很多鄰居都聽到了呼救聲,還有人走到窗前看了很長時間,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走上前去相救,甚至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
整個過程持續(xù)了30多分鐘,受害者絕望的呼救聲充滿了整個街道。歹徒在行兇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人注意他,慌亂之下逃離現(xiàn)場,此時該女性還有獲救的可能。但是十分鐘后,行兇者又回到現(xiàn)場,他見沒有人出來,于是掏出兇器對著受害人連捅數(shù)刀,直至受害人死亡。
案件爆出來之后,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大家無不指責那些旁觀者的冷漠無情。針對這種現(xiàn)象,社會心理學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旁觀者之所以會袖手旁觀,不一定是冷漠無情造成的,這種行為可能是旁觀者效應引發(fā)的。
旁觀者現(xiàn)象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指在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以及由于有他人在場而產(chǎn)生的對救助行為的抑制作用。旁觀者人數(shù)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換句話來說,如果是單一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他們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需要擔當責任時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后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對于該案件來說,如果旁觀者只有少數(shù)幾個人,他們見義勇為的可能性反而會大一些。正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在場,大家都想著一定會有其他更勇敢、更有力量的人站出來制止。結果就是大家都這么想,最后的結果是沒有一個人沒站出來。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旁觀者效應的存在。
他們找來一些人,把他們安置在一個房間的排氣口附近。有時安排一個人,有時是多個人。心理學家又找來幾個女性,安排她們從排氣口附近路過,剛好有煙霧從排氣口出來。這些女性按照研究者的指示,假裝突然摔倒受傷或者突然抽搐等等。然后,研究者通過觀察記錄實驗參與者的行為,看他們是否會提供幫助,以及需要花多長時間采取行動。
結果表明,實驗參與者在被隱瞞的條件下突然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需要他們伸出援手時,在場的人越多,伸出援手的人越少,而且猶豫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他意識到只有自己是旁觀者時,伸出援手的概率要大得多。
在社會上,旁觀者效應經(jīng)常會發(fā)生。1993年,四川一位剛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在游泳時不小心滑進了深水區(qū),面臨著生命危險。當時旁觀者眾多,其中不乏青壯年,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相救,眼睜睜看著對方溺水而亡。黑龍江一位一級飛行員路遇搶劫,和歹徒進行搏斗,圍觀群眾沒有一個人前去幫忙,最終飛行員被手持利刃的歹徒活活刺死。
有時,我們也會看到,大街上有人發(fā)生了口角或者打架,一大幫人在圍觀,卻沒有人去制止,甚至還會有人拍視頻,在一旁議論。這些都是典型的旁觀者效應的事例。針對旁觀者效應的出現(xiàn),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給出了一些解釋。
第一個原因是社會比較理論。一件事情發(fā)生在眼前時,每一個人都會自動對事件進行評估并采取一定的行動。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之前會更加慎重,會把他人的行為作為參照。尤其是面對一些突發(fā)的、危險的、自己不太清楚的事情時,難免會有諸多顧慮。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別人都無動于衷時,自己更難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也就是說,多數(shù)人在場不行動時,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了抑制。
第二個原因是從眾心理。在社會情境中,個體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會受到大眾的影響。模仿他人的行為,和他人的步調一致,就不會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讓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因此,在一些突發(fā)事件中,即便有的人知道應該伸出援助之手,但看到?jīng)]有人這么做,自己往往會和其他人一樣選擇袖手旁觀。
第三個原因是責任分散引起的。面對別人的困境,如果自己能做到,人們一般都愿意伸出援手。尤其是只有少數(shù)人在場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責任感,迫使自己行動起來。但如果有很多人在場,那么因為見死不救而產(chǎn)生的罪惡感、羞恥感就會分散開來,分攤到每個人身上,都會淡很多。即便因此造成了不好的結果,在場的人會想:“大家都沒有去幫忙,不能怪我一個人。”
第四個原因是個體的自我保護意識引起的。危險情況是沒有人愿意面對的,不管這件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還是他人身上,這都意味著有一些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通過經(jīng)驗和教育的影響,個體通常會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幫助他人。但是,在行動之前都會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自己是否會遭遇危險等等。助人為樂固然是好事,但若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確實會讓人猶豫不決,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有句話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旁觀者效應之所以會招致大眾的不滿,它針對的一個群體。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群體的力量卻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面對緊急情況,大家如果能一起站出來面對和承擔,或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fā)生,也能讓正能量在整個社會中不斷傳播。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