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孩子自卑,恍若十年是因為你沒有給他自信的機會

更新日期:2021-09-11 12:24:49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dǎo)讀侯瑞鶴丨轉(zhuǎn)自公眾號:紫藤親子育兒(id:zitengqinzi)很多媽媽會給小孩報名目繁多的課外班,究其原因多是說為了培養(yǎng)小孩的興趣和特長。而除此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理由,雖然多數(shù)家長并不是想讓小孩走上藝術(shù)這條職業(yè)道路,但他們認為當小孩擁有了更多才藝后他就會更自信。否則,當別的小朋友做得好而自己的小孩做不好時,小孩會受傷或者感覺自卑。顯然,這樣的自信觀念是不允許否定和...

侯瑞鶴丨轉(zhuǎn)自公眾號:紫藤親子育兒(id:zitengqinzi)

很多媽媽會給小孩報名目繁多的課外班,究其原因多是說為了培養(yǎng)小孩的興趣和特長。而除此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理由,雖然多數(shù)家長并不是想讓小孩走上藝術(shù)這條職業(yè)道路,但他們認為當小孩擁有了更多才藝后他就會更自信。否則,當別的小朋友做得好而自己的小孩做不好時,小孩會受傷或者感覺自卑。

顯然,這樣的自信觀念是不允許否定和失敗的,建立起來的自信也必然是不穩(wěn)定并且令人焦慮的。

實際上這只是外在的優(yōu)秀而已,外在優(yōu)秀固然可以增加自信,然而,如果自我價值感完全依賴外在的表現(xiàn)才能建立和延續(xù),恰恰已經(jīng)遠離自信的真義,而轉(zhuǎn)變成自卑了。

因為真實的自信恰恰是自我價值感對外在的表現(xiàn)不過度依賴,允許自己被否定。

·自信就是允許自我被否定·

童童(化名)與小朋友樂樂(化名)壹起玩,樂樂背出了壹串唐詩,童童媽媽對樂樂伸出了大拇指,“樂樂真棒,能背這么多唐詩”。沒想到這句話童童不高興了,童童怨恨地看著媽媽,帶著哭腔說:“那你讓樂樂做你的小孩吧”。

童童其實有很多才藝,是壹個非常優(yōu)秀的小孩,也是壹個很愛學(xué)習(xí)的小孩。然而,童童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都很棒。今天樂樂背唐詩的表現(xiàn)得到媽媽的夸獎,對于童童而言,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壹旦感覺到被否定了,哪怕并沒有真實的否定,就會瞬間摧毀童童的自我價值感或者自信,從而引發(fā)相應(yīng)的指責(zé)或排斥,如童童;或者討好,比如在更優(yōu)秀的人面前自感卑微而順從屈服。

顯然,童童可能是壹個優(yōu)秀的小孩,但絕不是壹個自信的小孩,因為她的自信經(jīng)不起否定和失敗,非常的脆弱。

換壹種場景想象壹下:如果樂樂的表現(xiàn)不會直接影響到童童對自己的感覺,童童仍然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那么在童童的內(nèi)心世界,她的自我價值感就是比較穩(wěn)定的,從而更可能欣賞別人,也更可能從別人身上有所學(xué)習(xí),而不會過分地敏感、情緒化。

允許自我被否定,允許自我不是樣樣都好都完美,才是真實的作為壹個人的自信。

當然,自信和自卑并不是絕對的,我們通常處于兩個極端中間的某些變化的點上。

·自信是對自我的無條件接納·

自信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

壹個自信的人,他的自我接納是無條件的。或者說他接納自己沒有前提條件和設(shè)定必須要達到的標準。如果說有什么條件的話,前提只有壹個,即自己是壹個獨特的個體,人本身存在的價值不容置疑,不需要論證。因為自我接納是無條件的,因此,自信的我可以有不足,可以失敗,也可以不完美,這均不影響“我”存在的價值,面對選擇就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做事情更可能全情地投入,關(guān)注過程和體驗,從過程和體驗本身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接納開放和多種可能結(jié)果。通常不會設(shè)定諸如“我壹定要成功,我必須要得到大家的認可等”,愿意嘗試多種可能性,面對失敗和錯誤雖然同樣會沮喪,但是更能夠當成學(xué)習(xí)和成長的過程。

因為對外在結(jié)果的依賴沒有那么執(zhí)著,自信的人就更可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而較少像自卑者那樣,擔心、焦慮、緊張等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這種心理量的消耗,常會使人感到疲累。

自信的人即使被否定,也仍然感覺自己這個人是有價值的,因此不需要太多掩飾自己的不足,內(nèi)心更和諧,外在的人際關(guān)系自然也更和諧。

自卑
是以外在標準和評價為基礎(chǔ)的
·自我價值認定·

自卑者接納自己需要建立在壹系列條件的基礎(chǔ)上,只有達到了某些標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比如,擁有好成績、才藝、名列前茅、好相貌、大家都認可和喜歡自己等,只有他擁有這些,得到認可、贊揚或羨慕時,他才感覺自信。

自然在做事情時,過分關(guān)注成敗,因為壹旦失敗或被否定,建立優(yōu)秀標準之上的自信就會倒塌。

因此,自卑者的自信不是真實的自信,其基礎(chǔ)非常脆弱,是以他人的評價和外在標準為轉(zhuǎn)移,而外界則是多樣的,變化的,因此,自卑者往往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搖擺在不同的看法之間,不能自在地表達自己,感到疲憊和束縛。

自卑者往往追求必須成功,因為對失敗的恐懼,使其把精力主要放在避免失敗或顯示力量的事情上,避免失敗可以免于自我否定,顯示力量可以為自信加分,然而,這兩件事情通常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和開發(fā)潛能,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表達更是沒有機會。

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做事情被動消極逃避,因為每件事情都是壹個考驗,生活就是壹個接壹個的難題,即使成功,也很難真正享受,短暫的開心之后,又在擔心下壹次失敗。

這壹切的心理和行為鏈最終會讓他感到非常疲累,更加自卑,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些,更加追求外在的成功和認可。最后,他已不再滿足于常態(tài)的成功,而是追求壹種超值的、過度補償心理(例:壹個越是不相信自己會被愛的人,越是苛刻地要求對方時刻表達愛意,因為他將不會滿足于平衡的簡單恢復(fù),他將要求過度補償,尋求壹種衡量標準的超值),以彌補自己內(nèi)心的虛弱和無力。

優(yōu)秀而不自信的小孩往往屬于這種情況,因為他外在的優(yōu)秀和內(nèi)在的自卑如此不匹配。

根據(jù)個人能力和境況的差異,可能出現(xiàn)這樣兩種極端的結(jié)果。

壹種是我的外在雖然很成功優(yōu)秀,但我仍然感受不到存在的快樂,體驗不到生命的色彩。所謂的“空心人”或許有類似的內(nèi)在心理。

壹種是為了避免失敗,我拒絕嘗試可能引起失敗的事情,外在表現(xiàn)越來越差,更自卑,更不快樂。所謂的破罐破摔即是如此。

·如何幫助小孩建立真實的自信?·

小孩是在親子關(guān)系中不斷確認自我,知覺到什么樣的情況下自己是好的被接納,什么情況下是不好的不被接納。如果把小孩比喻成電腦,父母就像小孩的外掛程序壹樣,雖然看起來掛在外邊,但實際上替代幼年的小孩管理自我。漸漸地,小孩把外掛的替代者內(nèi)化成自己的壹部分,即形成了父母自我,以在父母不在身邊時行使管理自我的功能。

所以,你如何看待幼年小孩的成功和失敗,小孩將來就如何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

人生而有價值,而小孩作為人本身的存在價值是不需要通過什么來證明的。就像丫鬟總是感覺自己是個丫鬟,而小姐很少感覺自己是個小姐,因為小姐本來就是小姐,不需要通過什么來證明。如果成人對待否定、失敗或成功總是與自信和價值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小孩就容易總是感覺到低自我價值感或者回避體驗低自我價值感,從而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然這種方式有的是社會認可的,抑可能是反社會的,甚至是傷害自己的等,長期通常會帶來更深的無力和挫敗感。

父母要調(diào)整“擁有什么才會自信”的執(zhí)念

生活中你面對失敗和被否定時,是怎樣體驗自己的?如果被否定時,你能夠仍然愛和接納自己,仍然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嗎?你能夠不放棄自己,信任自己嗎?

如果你在生活中不事事苛求自己,尤其是不苛求自己壹定要做個好媽媽,而是能夠邊走邊唱,同時不斷反思和提升,那你享受當下生活的狀態(tài)要比教給小孩多少知識更有價值。

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等我擁有了什么,就壹定會更自信,那么,你真的需要停下來回顧壹下,在過去的歲月里你是否有過曾經(jīng)的渴望,而當你真正擁有時,你的整個生活是否真的發(fā)生了如期的變化。我們總是寄希望于外界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那只會讓我們失望,不妨放下這種執(zhí)著,從現(xiàn)在開始嘗試無條件接納自己,從當下開始改變。

容納小孩被否定時真實的挫敗感

容納是指父母為幼兒創(chuàng)造壹個心理空間,可以盛放小孩的自我被否定,以及失敗的體驗,而小孩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自由體驗負面情緒,并逐漸從中恢復(fù)。而不是小孩壹有情緒,父母想要控制小孩,最后形成力量的對抗。

當小孩被否定而沮喪時,你可以給小孩壹個擁抱,告訴他:“我愛你”,讓他體驗到你仍然愛此時沮喪的他。而不是急于去把他從沮喪中拽出來,也不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我不喜歡也不能容納壹個因為失敗而哭泣的小孩”。

當小孩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時,你可以在接納共情小孩的情緒,陪伴小孩從挫敗中恢復(fù)出來以后,邀請小孩壹起去看:“這次經(jīng)歷,我們可以有些什么學(xué)習(xí)?”因為小孩只有在感覺關(guān)系安全時,才有可能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和內(nèi)在的世界。

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減少小孩替代性體驗?zāi)愕那榫w

當小孩的表現(xiàn)與你心中的理想小孩不壹致時,你泛起的情緒是怎樣的?當小孩在人群中不是優(yōu)秀的那個時,你是如何看小孩的,你又會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讓自己舒服壹些?

當你感覺小孩被否定時,可以先問下自己:“這是小孩的感覺,還是我自己的感覺”。

壹天,幼兒園的童童與樂樂在壹起玩,童童要求爸爸出題,和樂樂壹起比賽口算,爸爸出壹道題,童童就搶答而且正確。童童很興奮,樂樂也還好。樂樂爸爸看到都是童童答對,就替樂樂開脫道:“樂樂的幼兒園沒學(xué)過算術(shù),所以搶答不出來”。正在專注在算術(shù)題游戲上的樂樂,聽到爸爸的開脫之詞,忽然變得不高興了,眨巴著眼睛,神情甚是沮喪。

放慢這個過程,可以看到樂樂爸爸之所以替樂樂開脫,是因為他自己把口算看成了壹場決定優(yōu)劣的比賽,在這場比賽中,認為處于劣勢的樂樂,應(yīng)該自信心受到傷害,為了避免樂樂不要有這種體驗,就替樂樂辯駁是因為沒有學(xué)過。

而爸爸的開脫,恰恰傳遞了爸爸關(guān)于自信的信念“你回答不出來,自信心會受挫,你可能會因為自感價值感而受傷”,樂樂接受到了爸爸的信念,替代性地體驗到了爸爸的挫敗感。

如果樂樂爸爸的內(nèi)在信念認為自信是允許被否定,而不是事事都要第壹,那他就更可能允許小孩被否定,認為小孩即使沒有表現(xiàn)很優(yōu)秀,仍然可以擁有作為人的自信。他在行為層面上就不會出面開脫,而是欣賞小孩們的游戲。

當父母持有這樣的自信信念時,為避免小孩自卑而做的努力,或許恰恰損壞了小孩作為壹個人的自信。

因此,保持覺察很重要。覺察就是有意而不加評判地去注意體驗。

只要體驗?zāi)鼙挥X察到,我們防御性的應(yīng)對就會減少。覺察就是療愈,因為覺察開啟了壹個不同的方向,種下了壹個因。

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切記不要太心急,就像登山,登頂其實不只是登上的那壹刻,而是你有了壹個想要登山心念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之后經(jīng)歷各種努力和體驗,才能壹步步到達山頂,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威尼科特曾經(jīng)在提到什么樣的父母對小孩的傷害排序時,把心急的父母竟然排在了精神分裂癥父母的后面。

我們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但要做有覺察力的父母,減少挫敗模式的代際傳遞。

如何覺察,不在書本和別人的頭腦里,而是在真實生活中的點滴去體驗和感受。

——theend——

圖片來源:123rf正版圖片庫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