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0時差周刊第13期國際心理資訊|有料前沿權威2017.12.4星期壹壹心理翻譯社◎榮譽出品本期主編:張真Derek各位看電視看電影看各種節(jié)目都比小編更有經(jīng)驗的朋友們,今天這期『心理0時差』,讓我們從壹道選擇題開始。說好了,在做出你自己的選擇之前,先別急著往下翻哈~提問:在你看"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電視劇看多了大腦會發(fā)生異變--電風流霸主視是怎樣讓人變蠢的

更新日期:2021-09-13 00:56:29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心理0時差周刊第13期國際心理資訊|有料前沿權威2017.12.4星期壹壹心理翻譯社◎榮譽出品本期主編:張真Derek各位看電視看電影看各種節(jié)目都比小編更有經(jīng)驗的朋友們,今天這期『心理0時差』,讓我們從壹道選擇題開始。說好了,在做出你自己的選擇之前,先別急著往下翻哈~提問:在你看...

">


心理0時差周刊第13期

國際心理資訊|有料前沿權威

2017.12.4星期壹


壹心理翻譯社◎榮譽出品本期主編:張真Derek

各位看電視看電影看各種節(jié)目都比小編更有經(jīng)驗的朋友們,今天這期『心理0時差』,讓我們從壹道選擇題開始。


說好了,在做出你自己的選擇之前,先別急著往下翻哈~


提問:在你看來,下列5個有關看電視看電影的說法,哪個/哪些是靠譜的?


看電視時間越長,智商越低

看電視劇和電影能提高情商

長期接觸電視電影中的暴力情節(jié)會增長暴力傾向和犯罪機率

小時候看電視時間太久會增大成年后患上抑郁癥的機率

小時候看電視時間太久會增大成年后患上糖尿病的機率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小編顯然無法預知大家會怎么選。究竟你心目中的正確選項是否靠譜呢?別著急,你往下看。





-01-“你老是看電視,會變蠢的!”TVWatchingMakesYouStupid!


這句話,小編自己小時候就聽爸媽訓過我無數(shù)次。


過了這么些年(咳咳我才不會暴露具體多少年~),這句話開頭除了“電視”,還多了“手機”“B站優(yōu)酷愛奇異”“朋友圈”“微博”等各種變式,然而變來變去,不變的是矛頭對準的目標:多媒體。


不僅我們國人同胞有這種感覺,國外人也壹樣的。


在英文中,電視被戲稱為“idiotbox(蠢貨箱)”,而看電視的人則被冠上了“couchpotato(沙發(fā)土豆)”這樣的名號。[1]


電視看多了真的會讓人變蠢嗎?


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正兒八經(jīng)的科學探究,還動用了腦部影像技術!


2013年,來自日本東北大學(TohokuUniversity)的腦神經(jīng)科學家HikaruTakeuchi發(fā)布了轟動壹時的研究成果。[2][3]


Takeuchi找來了290個5到18歲的小孩,這些小孩每天看電視的時長在0到4小時之間。


下面就是猴賽雷的硬科技了:Takeuchi的研究團隊掃描了這290個小孩的腦部結構。


腦部影像顯示:小孩看電視時間越長,腦袋里某些部位也就越大或是越厚,進而可能導致許多不良后果。


例如,看電視越久的小孩,腦部額葉(frontallobe)和額極皮層(frontopolarcortex)越厚。


這兩個部位的厚度和智商IQ是成反比的,特別是言語智能(verbalintelligence,包括詞匯的學習和掌控、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文字邏輯思維能力等)。真實的IQ測試也從分數(shù)的降低上證明了這壹點。


再比如,看電視越久的小孩,下丘腦(hypothalamus)也就越大,這可能導致更強的攻擊性和好斗情緒(aggression),也會增加小孩將來罹患人格障礙(personalitydisorders)和情緒障礙(mooddisorders)的機率。


除了Takeuchi,更有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孩在童年時期看電視時長每增加1小時,小孩長大后患上抑郁癥的機率就會上升8%,甚至犯罪機率也會上升足足27%!青少年若是多看2小時電視,成人后得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暴漲20個百分點……[見文末編者附注]


如果說抑郁癥和小孩宅在家里看電視、不和外界交際有關、糖尿病和看電視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緊密相關,那犯罪機率的大幅上升該如何解釋?





-02-當暴力和犯罪走下屏幕、走近觀眾WhenViolenceComesofftheScreenandApproachestheAudience


電視和電影劇情中的暴力犯罪,真的只停留在屏幕上嗎?


社會心理學家會肯定地回答:“NO,它們真真切切地給觀影者帶來了負面影響”。他們用兩大理論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


①DesensitizationandBystanderApathy

去敏感化和旁觀者的冷漠


普通人對暴力(特別是極端暴力行為)都是非常敏感的。我們看到有人遭遇人身傷害時,都會很快地感到明顯的不舒服。


但在壹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比如看電視或電影時,我們明確知道這壹切都是“假”的,我們自己也“不會被暴力傷害波及”),如果我們重復多次、高頻率地被暴力鏡頭和劇情“洗腦”,我們的大腦對這類事件的敏感度就會降低,甚至也不會覺得這有多“不正?!绷耍悬c“見怪不怪”的感覺。


大家想壹想:如果大馬路上看到有人被打、被欺負,那兒肯定少不了圍觀群眾——也就是壹群旁觀者(bystanders)。


相信大部分旁觀者不伸出援手的原因都是出于自保的,然而會有壹部分旁觀者是出于對類似事件的冷漠(bystanderapathy)而袖手旁觀。[4]


對這些人來說,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的太多暴力鏡頭已經(jīng)讓自己對類似事件不再敏感,以至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見活生生的人被打,也就像是自己在家里沙發(fā)上從屏幕上看到了壹個再普通不過的片段壹樣。


來自美國BallState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Longenberger就研究過《饑餓游戲(HungerGames)》對其觀眾的影響。



Longenberger在其發(fā)表的學術文獻中說道:看過《饑餓游戲》的人,不僅對暴力(violence)的敏感度顯著降低,且劇情中呈現(xiàn)的人類壓迫和奴役等話題,也在這些觀眾身上產(chǎn)生了持續(xù)性的影響(perpetuationofoppressionandslavery)。[5]


②ObservationalLearning觀察性學習


如果說對暴力不敏感的冷漠者至少不會主動對他人施暴,在暴力劇情中習得的暴力傾向可就恐怖了。


斯坦福社會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urtBandura)提出的觀察性學習理論(observationallearningtheory),壹度顛覆同時期心理學界的認知。


其關鍵概念,是“榜樣建立(modeling)”以及“模仿學習(imitativelearning)”。[6]


什么意思呢?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


小的時候,我們如果做了壹件乖乖的事情,爸爸媽媽就會給我們壹顆甜甜的糖果作為獎勵。這種事情發(fā)生幾次之后我們就get到了:“做好小孩”和“得到獎勵”之間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于是我們?yōu)榱双@得更多獎勵,努力去做壹個好小孩。


反之,如果我們哪天做了件壞壞的事情,爸爸媽媽沒收了糖果,還打我們的屁屁。這種事情發(fā)生幾次之后我們就get到了:“做壞小孩”和“得到懲罰”之間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于是我們?yōu)榱吮苊庠俦粦土P,努力不做壹個壞小孩。


以上都是在班杜拉之前的心理學家提出的關于“學習”的經(jīng)典理論。但班杜拉牛B了,他說:


“我們難道所有的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在親自獲得獎勵、受到懲罰之后,才會get到自己該怎么做嗎?”


答案顯然是:NO。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學習都是通過對他人的觀察來完成的。就比如上面那兩個例子,班杜拉認為,如果有個小小孩看到另壹個小孩因為乖乖得到了糖果、又壹個小孩因為壞壞被打屁屁,這個小孩自己雖然沒吃到糖果又沒挨打,ta也會get到同樣的點:“嗯,我要做個好小孩,吃糖糖,不打屁屁?!?/p>


班杜拉的理論用來解釋電視和電影中暴力情節(jié)對觀眾的影響,實在是太貼切了。

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ofUtah)心理學家Dr.VictorCline就曾帶領他的學術團隊深入美國各家主流院線,研究各類電影中和暴力、犯罪相關的情節(jié)。[3]



Cline教授發(fā)現(xiàn):


每部電影中平均出現(xiàn)38個和暴力、性有關的場景,其中包括身體裸露、非法性愛、身體攻擊以致傷殘甚至大面積屠殺等

在57%的電影中,不誠實、不守規(guī)矩、違法等行為被渲染成壹種積極正面的英雄主義(比如警察為了抓捕嫌犯做了喪盡天良、自身也違法的事情,但因為他是為了抓壞人,所以警察仍然是正義的英雄)

有38%的電影把犯罪行為被標榜為壹種可以帶人們走向成功、且不會招致嚴重后果的有利手段

另有60%的電影把婚前性行為和婚外情描繪成了正常的、可接受的行為(normalandacceptable)


試想:如果我們看多了這樣的東西,潛意識中慢慢培養(yǎng)起“做壞事也是可以得到好處的”、“做壞事也不會得到懲罰、是會被他人接受和諒解的”這種觀念,再加上剛才提到的第壹點“對暴力行為的冷漠”,會怎樣呢?


這就是班杜拉的理論了。在這些暴力情節(jié)的例子中,施暴者就是觀眾的“榜樣(model)”,而觀眾對這些暴力行為的復制就是“模仿學習(imitativelearning)”。


班杜拉還說:模仿學習會發(fā)生的概率和成功率,和「榜樣-模仿者」之間的關系遠近息息相關。


就比如看電影的時候,我們越是覺得電影中的角色和我們是同類人,我們就越容易模仿他的行為模式。


回到上面Cline教授的美國電影數(shù)據(jù)。他的另壹項發(fā)現(xiàn)就是:在絕大多數(shù)(87%)電影中,導演和編劇都拉近了那些使壞的“英雄”和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覺得自己也可以成為同樣的“英雄”。


讓我們再回到之前已經(jīng)提過的那項研究數(shù)據(jù):小孩在童年時期看電視時長每增加1小時,小孩長大后的犯罪機率會上升足足27%。


誠然,導致每個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止壹個,但如果這個罪犯的調查報告顯示“此人自幼接觸許多暴力和犯罪類的電視節(jié)目和電影”,我們是絕對有理由相信的。


(拓展思考:咱國內有類似的心理實驗或研究嗎?把電視電影中有關犯罪和暴力情節(jié)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暴力犯罪聯(lián)系起來?如果你知道類似的社會調查,歡迎在留言區(qū)和大家分享。如果沒有……那這也許是我國很缺乏的壹個社會研究課題。)





-03-電視和電影真有這么壞?AreTV&MoviesReallyThatBad?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回到文章開頭的投票。


那么多關于電影和電視的“壞話”,真的靠譜嗎?


如果你是位熟悉學術文獻資料庫的讀者,在GoogleScholar(谷歌學術)這樣的搜索平臺隨便試試“TVwatching(看電視)”搭配“health(健康)”這樣的關鍵詞組合,就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絕大多數(shù)說的都是看電視對人們身心健康的侵蝕。


除了前面提到的智商降低、暴力犯罪和抑郁傾向、糖尿病,你還會找到看電視可能導致的壹堆問題:肥胖癥、睡眠質量下降、在校學生的行為問題,等等等等。


(為避免刷屏,這里就不附帶各篇學術文獻了,使用上面提到的搜索關鍵詞,這些證據(jù)不怕找不到,只怕找到更多。)


小編相信:從某位學者用心完成的某項實驗結果而言,文章開頭投票題里的那些表述,都是靠譜的。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世上的事情實在是紛繁復雜,單憑看電視這壹件事情,的確不可能解釋清楚所有和健康、不良行為有關的問題。


我們只知道:這個時代,誰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視頻節(jié)目。


從家中正在被更新?lián)Q代的傳統(tǒng)機頂盒到小米盒子、從愛奇異優(yōu)酷B站這種每臺手機幾乎必備的APP到每天刷手機在朋友圈微博想躲也躲不掉的各種短視頻……


視頻節(jié)目的收看時長、類別、我們觀看這些節(jié)目的方式、對節(jié)目的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他人就節(jié)目內容的討論……


這些因素彼此交織,經(jīng)意和不經(jīng)意間,影響著我們的大腦、情緒、行為,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智商和情商。


正如這些節(jié)目各有不同,觀眾也人人有別。


但有壹點是確定的:如果你是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者,那么你也應該會明智地選擇多媒體走進生活的方式,right?


(哈哈,機智的讀者壹定發(fā)現(xiàn)了:“看電視劇和電影能提高情商”這個投票選項,小編還沒解釋呢,怎能放我蒙混過關?Don'tworry,我不會耍賴的,請看下面的置頂留言,我們評論區(qū)見~)




上期周刊(2017.11.27):人平均每天撒幾次謊?|喜歡說謊的人有這4個性格特征
往期全刊匯總:請點此查閱
Editor'sNote/編者注:小編在0時差中多次提醒過大家注意:要用辯證的眼光對待這些“大數(shù)據(jù)”。就比如這里呈現(xiàn)的叁個“機率”,都是平均意義上的變化趨勢,不代表個體。就拿那個有關糖尿病的“20%”來說,學者的意思是:如果把世界上所有人都按看電視時長從少到多排列,那些童年時期看了10小時電視的人,比起只看8小時的人,成年后得糖尿病的機率高出20%左右。我們不能把這個數(shù)字理解為:我家小孩現(xiàn)在每多看2×5=10個小時電視,他長大后得糖尿病的機率就是20%×5=100%(嗯,會這樣理解的家長數(shù)學水平令人堪憂,不過小編真的已經(jīng)在國外論壇上看到有不少愛子心切的家長表達過這樣的擔憂了……)
References/參考資料:[1]Dr.NigelBarberonPsychologyToday:DoeswatchingTVmakeusstupid?(2009)[2]R.DouglasFieldsonScientificAmerican:DoesTVRotYourBrain?(2016)[3]Takeuchi,H.,Taki,Y.,Hashizume,H.,Asano,K.,Asano,M.,Sassa,Y.,...&Kawashima,R.(2015).Theimpactoftelevisionviewingonbrainstructures:cross-sectionalandlongitudinalanalyses.CerebralCortex,25(5),1188-1197.[4]Dr.VictorB.Clineonlds.org:HowDoMoviesandTVInfluenceBehavior?[5]Longenberger,B.(2015).ThedesensitizationtoviolenceandtheperpetuationofoppressionandslaveryinSuzanneCollins’sTheHungerGamestrilogy.Now,75.[6]Bandura,A.,Ross,D.,&Ross,S.A.(1963).Imitationoffilm-mediatedaggressivemodels.The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66(1),3.

?本文內容于壹心理旗下“壹心理精選”獨家原創(chuàng)首發(fā)(ID:yixinlijx),轉載前請關注并聯(lián)系我們獲取授權。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