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社交網絡里,我婚姻情感心理咨詢們?yōu)槭裁丛絹碓經]話說了?

更新日期:2021-09-20 19:49:42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導語:微信里,很多群聊著聊著就成了“死群”:時間久了,就沒人愿意在里面說話了。以前聊得很好的朋友,漸漸地,聯(lián)系也不頻繁了。我們會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沒以前那么愛跟人聊天了。是沒話可說了嗎?不見得。其實我們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東西,但是,我們就是不愿...

導語:微信里,很多群聊著聊著就成了“死群”:時間久了,就沒人愿意在里面說話了。

以前聊得很好的朋友,漸漸地,聯(lián)系也不頻繁了。我們會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沒以前那么愛跟人聊天了。

是沒話可說了嗎?不見得。其實我們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東西,但是,我們就是不愿意說出來了。

話越來越少的我們,究竟是變得冷漠了,還是成熟了?


盧石傳說|轉載自公眾號大伍人格

有個朋友找到我,用略帶責怪的語氣說:“你也太低調了吧,很久沒在微信跟大家聊天了,我們都不知道你近況怎么樣。”

被人這樣壹說,我才發(fā)覺:相比以前,我的話確實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變得不再像學生時代那樣和身邊人無話不談,又或者即使是聊天,也更樂于成為聆聽的那壹方,甚至于讓人覺得冷漠。

也許是我們變得越來越忙碌,而時間顯得越來越寶貴。我們降低跟人聊天的頻率,其實不是我們的話變少了,而是低質量的吹水對我們來說沒價值了。


我的爸爸媽媽最近加入了壹個同鄉(xiāng)會的微信群,每天都樂此不疲的通過文字,語音或者紅包等聊天說地,微信的提示音響個不停,據說每5分鐘就有上千條信息。

我很不理解地問他們:“你們在群里怎么有那么多好說?”

他們跟我講“你才奇怪呢,小時候你很喜歡跟我們講話的,現在你都很少說話了?!?/p>

我們成長到現在的階段,大都會經歷壹段精力旺盛、不問目的和結果的青春時期。那時候的我們更加開放,更加敢試錯,說錯了話也能迅速修補關系。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狀態(tài)是開放的、擴張的。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需應對的場合和人都變得復雜多了。我們處在壹個尷尬的階段:朋友易交,但再難交到知心的,因為壹點小摩擦和誤會導致隔閡難消卻是常有的事。我們的心態(tài)不再那么開放,不斷地縮小自己“暢所欲言”的場合,少說少錯。

我們說的話越來越少了,是因為我們在有意地保護自己。


01|保護自己的“私人領域”

中國人上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影響了我們的觀念,“男耕女織”的生活模式導致我們有具有較強“個體”的本位意識。

另外由于長期以來的封建帝制影響,“自有天子為政”的想法導致我們缺乏大局觀,這也就導致了中國人的認知格局、情感模式具有“小”的特征。

這樣的“小圈子”文化以及“個體”本位意識必然導致我們對個人“私人領域”的守護意識很強。特別是現在的90后,由于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個人的隱私更容易通過網絡的各種形式被暴露,“人肉”更被變形為壹種報復他人的惡意形式。

這就導致我們對“私人領域”保護意識日益增強。

不說、不做、不影響他人,就不會犯錯,這也就是保護“私人領域”的最好方法。

甚至于在面對沖突的時候,我們也習慣尋找壹個相對安全的解決方法來保護自己——消極處理甚至漠視,這并不意味我們缺乏解決沖突的能力,我們只是在回避問題,保護自己。


02|保護自己的“私人利益”

在我們印象里西方人更加注重隱私的保護,連碰見問壹句“你去哪兒”都有刺探隱私的嫌疑。但是他們在看到有人需要伸出援手的時候,會和國人的“圍觀”不壹樣。

舉個例子,在倫敦地鐵通道里看到壹個推著嬰兒車的女人不知道為何抽泣起來,原本步伐飛快的路人突然紛紛停下腳步圍上去問她出了什么事,是不是需要幫助,并且與她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

相反地在中國,我們會看到的是很多人在圍觀,但是站出來說話的人不多。


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中國,作惡沒有代價,行善反有惡報。


壹個典型的例子:“扶老人”。甚至已經出現了新聞說有老人碰瓷碰得警察都認識了。

可是結果呢,就是拍拍他:別鬧了,又是你,回家吧。而如果他訛詐成功,好心去扶他的人反要承擔損失。

在作惡者壹次壹次的得逞中,我們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不管閑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選擇不去說,不去做,我只是看看而已,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

總得來說,我很少說話,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說話,是我害怕說話,怕說錯話,我要保護我自己。

哪壹天我和你說很多很多話的時候,那是因為我信任你,相信你會原諒我說的所有話。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