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岸見壹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前文提要:青年提到自己有壹個朋友y,y是壹位非常開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談得來。他深受大家的喜愛,可以瞬間令周圍的人展露笑容,簡直是壹位向日葵般的人。而自己是壹個不善與人交往的人,在與他人交談時總覺得不自然。)哲人:那么就讓我們再回到剛才的辯論吧。你很想成為像y那樣...
岸見壹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前文提要:青年提到自己有壹個朋友y,y是壹位非常開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談得來。他深受大家的喜愛,可以瞬間令周圍的人展露笑容,簡直是壹位向日葵般的人。而自己是壹個不善與人交往的人,在與他人交談時總覺得不自然。)
哲人:那么就讓我們再回到剛才的辯論吧。你很想成為像y那樣更加開朗的人,對吧?
青年:但是,先生您已經(jīng)明確說這是很困難的了。實際上也是如此。我也只是想為難壹下先生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其實我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哲人:你為何會這樣認為呢?
青年:很簡單,這是因為性格有別或者進壹步說是秉性不同。
哲人:哦。
青年:例如,先生您與如此多的書相伴,不斷地閱讀新書,不斷地接受新知識,可以說知識也就會不斷地積累。書讀得越多,知識量也就越大。掌握了新的價值觀就會感覺自己有所改變。
但是,先生,很遺憾的是,無論積累多少知識,作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絕不會變!如果根基發(fā)生了傾斜,那么任何知識都不起作用。原本積累的知識也會隨之崩塌,等回過神來已經(jīng)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阿德勒的思想也是壹樣。無論積累多少關(guān)于他學(xué)說的知識,我的性格都不會改變。知識只是作為知識被積累的,很快就會失去效用!
哲人:那么我來問你,你究竟為什么想要成為y那樣的人呢?y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總之你想變成別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又是“目的”的話題嗎?剛才已經(jīng)說過了,我很欣賞y,認為如果能夠變成他那樣就會很幸福。
哲人:你認為如果能夠像他那樣就會幸福。也就是說,你現(xiàn)在不幸福,對嗎?
青年:啊……??!
哲人:你現(xiàn)在無法體會到幸福,因為你不會愛你自己。而且,為了能夠愛自己,你希望“變成別人”,希望舍棄現(xiàn)在的自我變成像y壹樣的人。我這么說沒錯吧?
青年:……是的,的確如此!我承認我很討厭自己!討厭像現(xiàn)在這樣與先生您討論落伍哲學(xué)的自己!也討厭不得不這樣做的自己!
哲人:沒關(guān)系。面對喜不喜歡自己這個問題,能夠坦然回答“喜歡”的人幾乎沒有。
青年:先生您怎么樣呢?喜歡自己嗎?
哲人:至少我不想變成別人,也能悅納目前的自己。
青年:悅納目前的自己?
哲人:不是嗎?即使你再想變成y,也不可能成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這并不是說你要壹直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壹直這樣”,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青年:您的話很嚴厲,但非常有道理。我的確不可以壹直這樣,必須有所改進。
哲人:我還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話。他這么說:“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壹味關(guān)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yīng)該這樣,而是應(yīng)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壹點上。
青年:不,不,這不可能。
哲人:為什么不可能?
青年:有人擁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擁有貧窮而惡毒的父母,這就是人世。此外,我本不想說這樣的話,但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人種、國籍或者民族差異依然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關(guān)注“被給予了什么”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先生,您的話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是在無視現(xiàn)實世界!
哲人:無視現(xiàn)實的是你。壹味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xiàn)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題圖:finda.photo
本文來自壹心理專欄·心書館,節(jié)選自《被討厭的勇氣》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