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心理游戲大全如何培養(yǎng)自信的孩子?

更新日期:2021-08-29 09:38:35  來源:www.dealzgarage235.com

導讀李坤珊丨壹心理專欄作家為什么有的小孩喜歡樣樣自己來,有的卻什么都要人家?guī)兔??小孩透過“做”來了解“我是誰,會什么”。如何幫助小孩發(fā)展自我概念,勇于嘗試?教室里又來了陸個新小孩!不管是叁歲或伍歲,在這兩個星期里,他們已清楚的告訴我,他們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覺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叁歲的小艾任何事都習慣先自己來,實在是打不開、折不了,才來找老師說...

李坤珊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為什么有的小孩喜歡樣樣自己來,有的卻什么都要人家?guī)兔??小孩透過“做”來了解“我是誰,會什么”。如何幫助小孩發(fā)展自我概念,勇于嘗試?

教室里又來了陸個新小孩!不管是叁歲或伍歲,在這兩個星期里,他們已清楚的告訴我,他們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覺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叁歲的小艾任何事都習慣先自己來,實在是打不開、折不了,才來找老師說:“我需要幫忙?!本退阈枰獛兔?,她小小的臉龐上,仍寫滿了自信。同樣是叁歲的茱莉,只要東西灑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頭哭叫:“我不會做,我太小了?!?/p>

伍歲的羅杰,總拒絕嘗試,老是以抗拒的言語或行為來表示:“我不愿意做?!逼鋵嵞鞘且驗樗X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憤怒和拒絕來掩飾他的無力感。

小孩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無助的”,代表著對自我概念的認識。自我概念良好的小孩,受挫力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壹個新的嘗試起點。自我概念較差的小孩,遇事容易放棄,會覺得自己沒能力,很容易壹敗涂地。幼兒不會等到長大才開始發(fā)展自我概念,而是從壹出生、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來奠定“我是誰”、“我會……”的自我概念。

完成“我想要、我可以”的成就

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不管他是小艾或茱莉,先天氣質(zhì)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觀望;也不管他有沒有先天上的學習挑戰(zhàn),像小賓或羅杰,小小孩來到世上的第壹個任務,就是要成為“獨特、自主的自己”。小小孩都會有不可抗拒的,想要“做”、渴望“完成”的動力。別驚訝,許多才壹兩歲的小孩,就很堅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飯,甚至過馬路。在生命的前叁年里,沒有比學會自立和自主更重要的事了!

小孩從出生,頭不能抬,到開始邁開大步行走,每壹個讓自己自立、自主的行為,都會讓他著迷的壹試再試。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幼兒執(zhí)意要自己做那些事,并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好比他不斷想辦法,要把難以掌握的湯匙轉對方向,把晃來晃去的腳掌和襪口對得更準。他既不是為了贊賞,也非為了領獎,只是因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本能驅使。

你壹定聽過“terribletwo”(麻煩兩歲)的說法吧,許多成人對這個詞的解釋,只停留在“哦,他就是愛唱反調(diào)!就想讓我生氣?!钡覀兊脤W著從小孩想自主的角度來解讀那處處唱反調(diào)的行為和動機。

發(fā)現(xiàn)“我是我”的自主過程

小孩發(fā)現(xiàn)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東西,就開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構工程。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而每個個體都擁有不同的思維。有趣的是,某些“自主”的動作居然會引發(fā)他人做出“同樣”的反應。比如說:“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姐姐的娃娃,她會尖叫?!?/p>

所以小孩唱反調(diào),絕非是想故意氣死大人,純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壹個過程,他想證實的是“我是我”。適度、清楚的畫出界線,并不會打擊小孩的自主和自信,反而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也讓他們覺得安全、受到保護。相對的,不提供幼兒界線,反而會讓他覺得“超載”,似乎凡事都得靠自己,那會讓幼兒覺得無助、不安。

挫折是成長的“有機肥”

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溫床來助長,它們并不會自己長出來。成人的“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能提供這樣的溫床,讓小孩學習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險、不怕跌倒的人。

“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的第壹種含義是:讓幼兒自己做。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從小孩很小開始,就給他機會和時間,學習自己吃飯、穿衣、拿畫筆、甚至參與做家務。讓他從日常生活中,具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別人也信賴他。

第貳種含義則是,我們也要讓小孩感受到:挫折就像影子,會跟隨我們壹輩子,要學會與它相處;也就是接納隨之而來的難過和憤怒,接納自己在嘗試后的失敗。

所以當挫折發(fā)生時,成人可以:

不帶批判的去指認小孩的情緒,讓他認識:覺得難受和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等小孩的情緒比較穩(wěn)定后,再就事論事,提供方法。

有了這樣的鼓勵和接納,小孩其實就會放心,會愿意換個方式再試,也就會有更多機會經(jīng)歷自己努力而來的果實。于是,挫折成了小孩成長時的有機肥料。相反的,我們也有可能讓小孩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勞。所謂“習得的無助”,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親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小孩,容易從很小開始就養(yǎng)成了以放棄的習慣和態(tài)度來面對挫折,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也會降低。

常聽成人說:“他長大就會了!”事實并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減低了小孩手眼協(xié)調(diào)的精進機會,也剝奪了小孩從經(jīng)驗中鍛煉接納挫折、再站起來的受挫力。成人盡量做、幫小孩事先過濾掉可能的困難,只會壹次次讓小孩感受到:挫折好像天要塌下來了,而自己卻無法解決。于是,小孩成了“小草莓”,壹碰就受傷。

在小孩小的時候,父母若多分壹些時間給他,耐心引領、鼓勵他多嘗試、克服困難,這樣的小孩比較可能在不停尋找方法、不怕困難的信心中長大。而這樣的可能性,就從此刻他手中的那個湯匙、那雙襪子,以及那個瓶蓋開始……

*本文來自《讓小孩安心做自己》壹書。

李坤珊,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和蒙特梭利體系幼兒園老師。與幼兒每日相處,將理論和實際互動情況結合,以高度的教學質(zhì)量贏得許多家長好評。她也是《親子天下》的專欄作家,分享教學和家庭過程中所激蕩出的實用教養(yǎng)法。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