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心清淨了,內(nèi)心就不會產(chǎn)生恐慌和焦慮。我們非常需要簡單的生活、清閑的環(huán)境和輕松的心態(tài)。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節(jié)奏越來越快,有些人實在承受不了壓力、跟不上節(jié)奏,內(nèi)心經(jīng)常產(chǎn)生恐慌和焦慮。這時候,一個穩(wěn)定的幸福的家庭就是我們最溫...
心清淨了,內(nèi)心就不會產(chǎn)生恐慌和焦慮。
我們非常需要簡單的生活、清閑的環(huán)境和輕松的心態(tài)。
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節(jié)奏越來越快,有些人實在承受不了壓力、跟不上節(jié)奏,內(nèi)心經(jīng)常產(chǎn)生恐慌和焦慮。
這時候,一個穩(wěn)定的幸福的家庭就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隨著高考、中考的倒計時,隨著各個學科的學業(yè)水平測試時間逼近,隨著期末考試到來前老師的家校通發(fā)的越來越密集,這個港灣暴風雨密布,日日夜夜滔天巨浪。
家庭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xiāng)。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們只是偉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父母窮盡半生精力,給了我們在他們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圍內(nèi)的最好的對待,也許他們的言行、情緒傷害過我們,但他們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當對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傳的、傷人的方式來愛我們。如果我們打開視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統(tǒng)的來龍去脈之后,對我們有著艱辛童年的父母,也許能增添許多的諒解和親近。
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對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們內(nèi)心里和自己的關系。因為,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很多人對此可能表現(xiàn)出疑惑,那么就讓我們來從心解讀親子關系吧。
親子關系是五倫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姊妹關系、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的基礎,親子教育類的課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決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老師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讓父母可以用這些方法“搞定”小孩,讓他(她)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么這種課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療法的術語說就是“未完成”的。因為當父母自身不成長,僅僅把注意力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可能會在長程、動態(tài)的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出現(xiàn)更多、更嚴重的問題。因此,親子訓練要著重解決和提升三個層次的親子關系能力,我把這三個層次稱為親子關系的三重門。隨著成長的大門次第打開,我們的心胸、視野和能力會完全不同,我們會成為完全不同的人。
親子關系的第一層含義指的是我們和我們父母的關系,這個關系決定了成年后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我們在父母身邊或父母的影響下成長的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即使結婚、成家、有了孩子,我們可能還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們的庇護之下。我們的基本觀念都來自我們的童年,來自父母養(yǎng)育我們的方式;我們的自我評價由父母對我們的評價決定,我們的個性和人格幾乎完全由父母所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藹可親,我們能夠在隨和的環(huán)境中長大,那么我們很可能就成為一個隨和的家長;與此相反,由嚴厲的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則很可能成為比較嚴厲的父親或母親。我們都會在某些方面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蛟S我們會想,“在父母對我們的教育中,有的做法我是絕對不會仿效的。”可是,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可能忽然發(fā)現(xiàn)我們的父母也曾對我們說過同樣的話,連語氣和用詞都一模一樣!每個做父母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我們都一樣。即使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一定會有。就算父母已然年老需要我們來照顧、呵護,或者由我們來決定他們的生活,甚至父母已經(jīng)離世,他們對我們的影響也仍然存在,甚至左右和決定著我們的生命。
如果我們經(jīng)由學習而在內(nèi)在(心靈層次)成長,也許我們會審視一下父母養(yǎng)育我們的過程:他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他們做了哪些有益而又頗具建設性的事情呢?他們對我們有什么樣的期待、塑造和影響?他們的生命中有多少未完成心愿(事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我們擁有怎樣的生命?我們要做什么樣的家長?
社會文化的變遷如此之快,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移民。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了解和適應這個社會,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成年之后的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拋開父母的經(jīng)驗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方向。我們小時侯的經(jīng)歷如今已完全不適合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靠覺察和頓悟,成為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個性并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不再僅僅是父母的影子或社會標準的傀儡;成為更加自信的父母,更合格、更卓越的父母,最大可能地支持、協(xié)助我們的孩子成長,塑造他(她)健全的人格,激發(fā)他(她)無比的潛能。
親子關系的第二層含義是我們和我們自己的(內(nèi)在孩童)關系。這個關系決定了我們?nèi)绾螌Υ约喝缓笕绾窝诱归_來對待別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內(nèi)在孩童”,我們雖然在年齡和生理上長大了,卻因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沒有被允許的情緒、沒有充分發(fā)展的潛能或被傷害的經(jīng)驗,在內(nèi)心里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心的童稚小孩,這就是“內(nèi)在孩童”(與之對應,我們心中還住著“內(nèi)在父母”-------被我們內(nèi)化和認同的父母的價值觀和規(guī)則)。在兒時成長的經(jīng)驗中,這個內(nèi)在孩童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受傷了,孩童的情緒感受和態(tài)度,會被帶到成人之后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身體、心理、情緒、關系、感情、工作,甚至左右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且更多地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制造困境和問題。成年之后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很多是內(nèi)在孩童受傷的反應和映射。
例如在我們5歲時,受到很深的傷害,無論是來自父母還是年長六歲以上的兄姊,無論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造成的,那時的我們所感受到的憤怒、悲傷,對于現(xiàn)在已是成人的我們,早已是過去的情感,可那種情感太強烈,以至于深深刻在我們幼小心靈的深處,那個5歲的小孩一直留在我們的內(nèi)心,他(她)需要通過已是成人的我們找到他(她),聆聽他(她)對那個情感的傾訴,并協(xié)助他(她)長大。
內(nèi)在孩童是我們的自我、天生人格、天賦、本能、直覺力和情感。每個人都有內(nèi)在孩童,我們都有一個敏感、直覺、本能的自我。容格說過:“孩童”只是用以表明心靈上的事實,這個詞表示的不僅是存在于遙遠過去的一些事,它同時也是存在于現(xiàn)在的某些事,也就是,潛意識中有一個系統(tǒng)時刻在發(fā)揮作用,它的目的是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去平衡和矯正不可避免的偏頗、錯誤和浪費。
如果生命一直美好、順利、和諧,沒有大的挫折,那么我們可能覺察不到內(nèi)在孩童的存在。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誰會一直生活在如天堂一樣的人生里呢?!當我們遇上危機或沖突;當我們覺得不快樂與悲痛時,若不能認識或連結我們的內(nèi)在孩童,將有礙于我們恢復情感的平衡。當我們想要成為一名具有愛心的父母,為自己和家庭負起責任時,我們就有責任先愛我們的“內(nèi)在孩童”--盡管我們認為這孩子沒有可愛之處。如果我們老是認為自己很懦弱、笨拙、相貌丑陋、沒有魅力、沒能力也沒聰明才智,那么,我們會同樣去看待我們的孩子和伴侶,挑剔他們,指責他們,試圖改造他們。因此,真正成為具有愛心的父母意謂著首先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F(xiàn)在,我們必須以正常的眼光看待自己,從為內(nèi)在孩童增加愛的空間或環(huán)境開始,沒有批評,沒有遺棄,沒有恐嚇,也沒有羞辱,只有愛、接納、關懷、尊重、慈悲,療愈內(nèi)在孩童的創(chuàng)傷,支持、滋養(yǎng)他(她)長大,接受和褒揚我們的本性,就象我們愛自己真正的孩子一樣。
我們必須去成為自己內(nèi)在孩童的慈母、慈父,不論我們是男是女,都兼具內(nèi)在孩童的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如果你是個男人,并不表示不能如母親般對待內(nèi)在小男孩;如果你是個女人,也不是不能如父親般對待內(nèi)在小女孩。如果我們不能對內(nèi)在孩童負起父親和母親的責任,內(nèi)在孩童將會往別處尋找可以取代的對象??咕鼙Wo自己的女人將尋找一名男子或一名父親來保護自己,并和那人建立共同依賴關系;拒絕注意內(nèi)心和對感覺負責的男人將會去尋找一名女人或一名母親來照顧他;同樣的,他也會依賴這個女人,而建立共同依賴的關系,然后在關系中重現(xiàn)當年的種種痛苦和傷害?;橐鰧⒊霈F(xiàn)各種問題、傷害以至于仳離,而兩個人卻不知所為何來。當我們在感情路上磕磕絆絆的時候,首先需要做功課的地方,不是我們與那個男人(女人)的關系,而是我們和父母以及內(nèi)在孩童的和解之路。
如果我們看不到我們的內(nèi)在孩童,對她(他)的正面、負面的情緒感受沒有覺察,那么我們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別人;如果我們不愛我們的內(nèi)在孩童(我們自己),我們就沒有能力愛孩子和伴侶;如果我們不能做內(nèi)在孩童的父母,協(xié)助、滋養(yǎng)他(她)長大,我們也無法協(xié)助、滋養(yǎng)我們真正的孩子。
親子關系的第三層才是我們和我們孩子的關系,它呈現(xiàn)出的任何面貌和狀態(tài)都是受前兩層關系的決定和影響。這個關系是很多父母最關注的焦點,卻是完形教育親子訓練要解決的最后一個層次,因為前兩個層次的親子關系解決不好,就不會有和諧的我們和真正的孩子的關系。
生命中最重要的無過于愛了。我們每一個人第一次感受到愛大都來源于我們的父母。如果在成長的重要階段(0---12歲),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或者我們沒有得到充分的、無條件的愛,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內(nèi)在孩童)就會出問題,我們的親密關系、身心健康、事業(yè)、孩子都會受到影響。對于容易在外部世界中感受到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人,完形親子訓練會要他們回到那個沒有完成的渴望中去,重新和自己的父母建立愛的關系和連接,重新和自己建立親密的關系。一旦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能接觸到內(nèi)心中和父母真實的關系,我們對自己的態(tài)度也會很快改變。而身為父母的我們的小小改變,會使身邊的孩子大大地不同。
如果只把訓練、改變、提升的焦點放在親子關系技巧上,就好比是只改良種子而不關注土地。再優(yōu)良的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里,它也很難有所成就。父母所組成的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孩子在家庭里被塑造成人。所有人都會說:“這孩子(長相、舉止、行為、性格),多象他(她)爸爸(媽媽)!”沒有人會說:“這孩子(長相、舉止、行為、性格),多象他(她)老師!”即使是最有責任心、愛心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也遠遠比不上父母。父母引導孩子成長的高度,只能到達自己成長的高度。所以,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自己要先成長!
無論我們作為何種角色:孩子、父母、別人的伴侶,無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情緒困擾,比如恐懼(焦慮)、憤怒、悲傷(無力感),如果我們不再用“內(nèi)在父母”去批評它,抗拒它,不去合理化它,不去投射它,而是接納和覺察它,付出最大、最多的愛給自己,那么,改變和康復就開始了。接納、覺察是消融負面情緒的最好方法,也是走向心理療愈的方式。愛是最終的療愈力量,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要想真正愛父母,愛孩子,要從愛自己開始。因為,我們只能給別人我們有的東西。擁有真愛,才能付出真愛。
一旦承認了自己的恐懼、悲傷、痛苦、創(chuàng)傷、退縮、嫉妒、憤怒,和分裂感,我們便已踏上寬恕、健康之旅了,既不再為那些感覺辯護,也不譴責它們,只是允許自己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下列的方式能幫助我們與那些感覺同在,而不逃避(否認它們),或是歸咎于外在原因(投射它們)。
承認我們的感覺
不為那些感覺辯解或自責
接受感覺,并允許自己去感受它
讓感覺對我們訴說
尊重感覺,把它當成一種內(nèi)在的溝通
對自己的感覺負責。如“我”感到生氣、悲傷、受到傷害等
不要求別人對我們的感受負責,自己始終與感受同在
不把感受理性化。知道自己“為何”會這樣感覺并不重要
當與感受同在時,便不難覺察到自己此刻缺乏愛心,不論是對自己或別人
允許這訊息滲入心內(nèi),與此感覺同在,直到它開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