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叢非從|壹心理專欄作家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你想向壹個人敞開自己說說心里話,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更不知道該對誰訴說。有時候你在對著親近的人(好朋友、伴侶、安全的陌生人之類的)說自己的內心,那些不快樂、悲傷、難過,卻得不到相應的滿足感,對方安慰的很有道理,但自己卻會升起壹種莫名的落寞感和距離感。其實沒多大...
叢非從|壹心理專欄作家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你想向壹個人敞開自己說說心里話,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更不知道該對誰訴說。有時候你在對著親近的人(好朋友、伴侶、安全的陌生人之類的)說自己的內心,那些不快樂、悲傷、難過,卻得不到相應的滿足感,對方安慰的很有道理,但自己卻會升起壹種莫名的落寞感和距離感。其實沒多大點事,你都知道該怎么做,你也知道對方很關心你,但那壹刻你就是感覺不被懂得,有距離感,甚至孤獨感。
比如我最近在咨詢中遇到的壹件事。
壹個女孩跟他的男票說,她有時候看到自己曾經的那些同學都出國啊、高升啊之類的,她就有些嫉妒感,會覺得自己不好,陷入自我否定。然后她男票就會很安慰的說:不要想這些了,這是暫時的,有天你會比他們都過得好的;再說了你跟他們又沒關系,不用去嫉妒,總有人會比你過得好的。
女孩聽了聽是那么回事,也覺得自己不該有嫉妒,于是就不再說話了。
對于這種自我否定的人的安慰,說壹大堆鼓勵的話,還是有些成功學的味道,其實是把當事人的狀態(tài)a否定掉了,即:你不該也無需有這種情緒狀態(tài),這是負向的,不對的。你應該有b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狀態(tài)。然后當事人也會認同這種說法,就會拿理想b又開始否定自己的現(xiàn)狀a。我通常把這種狀況叫做:和另外壹個人壹起對自己施加暴力。因為你把這種情緒狀態(tài)壓下去,是對自己的壹種強迫。
很多不開心好像都在被這么安慰著:哎呀,不要不開心了,節(jié)哀順變吧,想開點吧,不要那么想了,其實你沒必要這么想了……這些安慰都是壹種暴力,壹種對當事人現(xiàn)有狀態(tài)的否定。
這種否定讓人很難受的。知道說的人是好心,但自己卻感覺沒人懂,有距離。
后來我知道了這都是不被懂得,不能走進別人心里惹的禍。
走到ta心里去,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當你能夠走進去的時候,你就懂得了他,當你懂得了他的時候,你們的關系就會微妙的親近了起來。這是壹個很棒棒噠的技能,我反正是比較受用的。壹會兒會說。這個技能非常簡單,簡單到我覺得跟心理學沒有關系。但我們還是把它歸結為心理學吧。
這個技能就是壹句無情的奪走了我的叁觀的壹句話:態(tài)度大于內容。
作為壹個現(xiàn)實主義的經濟適用男,壹開始著實難以接受。事情做好了、利益最大化不就行了唄,哪有這么矯情,講究什么態(tài)度。這就像是出門坐火車,能到不就行了么,要什么壹等座。住賓館有床不就行么,要什么幾星級。買東西質量好不就行了嗎?管什么服務態(tài)度。態(tài)度是什么,又不能當飯吃。
這只是理性。人能單純只被理性操縱的動作少之又少?,F(xiàn)實中,我無數(shù)次被好的態(tài)度誘惑,多花了不少冤枉錢。
延伸壹下這句話就是:
態(tài)度是針對人的情感部分的,壹個好的態(tài)度,會讓人在情緒情感上感覺到比較舒服,體驗比較流暢積極,這個體驗就會反過來影響人的理性思考。內容則是人的大腦處理的信息部分,經過邏輯判斷、權衡、抉擇等過程,是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人意識中的,會調控人的感受,但是相對較難,比如你不開心的時候想通過思考“想開點”,很難。但是當你感受比較積極的時候,就很容易想法變了。感受更多的受潛意識支配。
這就意味著:當我們跟壹個人在互動的時候,同時是在兩個層面上發(fā)生著互動:內容信息層面和情緒情感層面,即理性與感受。當壹個人在跟你表達,壹個層面上,他在用嘴巴說壹些事情,經過空間傳遞,到我們這里,我們的耳朵、眼睛等感官會直接采集信息,輸入大腦,邏輯加工,嘴巴又輸出壹句話,壹切都在我們自己的世界里完成,對方只是你壹個信息源的輸入和輸出者而已。他作為人的部分是不被看見的,因此走進他的心也就無從談起。另外壹個層面上,他的話語信息里承載著情緒情感,他是快樂的,悲傷的,渴望被接納的,還是其他。這個層面的流動,是隱藏在他的內容信息之下的。這個層面需要你用心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用耳朵和眼睛。我們太習慣處理前者,而忽視后者。
那么問題來了:感覺不被懂得,被忽視,孤獨,實際上都是壹種感受。有這種感受是因為表達感受的時候受阻。當你在對壹個人表達的時候,他只聽到了你的內容信息,你的話語,而忽視了你的情緒情感,你的感受。那么你只有壹個渠道流了過去,另壹個渠道被堵了回來。那感覺,就跟你要說話卻強行被禁止了壹樣,內傷。
因此我們提供了壹種可能性:在處理信息內容的時候,同時處理情緒情感。在回應對方的話語之前,先看到他隱藏的要表達的情緒。
比如最開始說的這個姑娘。她在像男票表達她內心深處的嫉妒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脆弱,因為她也不怎么接納自己的這部分,她的情緒里還有些自責,她表達的時候會帶著這樣的含義:我不喜歡我自己,不能接受我自己,但我希望你可以接納這樣的我。而男票的回應是“有天你會比她們都好的”,實際上是在說:是的,有天你比他們都好的時候我是愛你的,但我的確現(xiàn)在不愛這么愛嫉妒的你,我只愛不嫉妒的你。所以我要通過說服把你改造成那樣以成為我理想的愛的對象。
他們兩個人都在處理內容信息,而沒有留意情緒情感。但是潛意識知道,潛意識企圖釋放自己的情緒情感失敗,得不到回應的時候,又被憋回來了。
當然,男票不是故意要這么做的,因為他也不接納自己是個隨便嫉妒朋友的人,自己慣有的方式就是壓抑自己的這部分,不愛自己的這部分,他在處理別人的這部分的時候,也會采取同樣的方式了。
我給出的調整是:其實嫉妒是個很美好的情感,讓人上進。我們在付諸行動的時候,可以選擇自我奮斗等理性的方式,而不是破壞別人等不理性方式,如此就可以。嫉妒并沒有錯,因此你不需要拿它來折磨自己。那壹刻我想我走進去了,她體驗到了被接納,隱藏的擔心、自責開始了流動,完成了自我接納的修通。我們的關系又被拉近了壹步。
走進別人,這個活其實很簡單。專業(yè)術語叫“共情”,你只要共情就夠了。共情,共的是情。即借助他人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并傳遞給他你體驗到了。通俗的話說就是:別只看他的言語,還要看他隱藏的情緒情感。當你看到的時候,它就開始流動了。然后你只是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給他而已:用眼睛看著他,并深情默默的壹直點頭“嗯嗯啊”啊,摸摸頭拍拍背啊,說些“你現(xiàn)在是不是感動很……”的話啊,都可以。
剩下的跟你知道他所講的故事該怎么做沒有多少關系。當壹個人在訴說的時候,只要他被理解,被傾聽,他多半會找出自己的答案。羅杰斯創(chuàng)立的人本主義的核心就在于此,給予壹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我也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在被傾聽的時候,我能講出很多我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比如說我的電腦,我跟它講話,它就掛上我的名字出來壹大堆道理,這些有超過60%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這也是前面我們說的:當情緒情感隨著語言的流動而流動了起來的時候,它就會通暢,反過來影響理性,自動化調節(jié)了認知。他的潛意識比你更知道答案。
難點就在于:你如何識別他的情緒情感。
首先你得有這個意識。你要有意識分裂出壹個自我去做這件事。壹個自我在聽他的話,壹個自我去感受他的情感。不要怕自己人格分裂,健康的人都得有這個分裂的能力,精神分裂癥比我們缺的是整合的能力。其次就是把他當做你自己,如果你在他的背景里遇到這種事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注意,是如果你是他,在他的背景里遇到這種事的時候,而不是在你的背景里遇到這種事。再簡單了說:就是把他當成你自己去感受,而不是把他當成另外壹個人去對話。
而這取決于你是否有感受自己的能力。你是否是個能知道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的人,還是你只有道理、應該、理性,你是否是個會壓抑自己情感而只靠理性生活的人,你是否能接納自己內心的脆弱、邪惡、不開心。你無法識別你自己沒體驗到過的、自己不接納的情感。
當壹個人的內心連他自己都不愿意面對,當從未被識別的情緒情感被其他人看見、被接納的時候,那種感覺,對他來說太爽歪歪了。頓時愿意為另外壹個人開壹扇門。
我就用這種簡單的方法霍霍了無數(shù)人。不止是壹次有朋友跟我說:有些話不愿意和自己的伴侶說,但是卻愿意說給你聽。這話就聽得我很糾結,如果不是因為我是個不斷用道德強迫自己的心理師,天知道在聽到有好看的姑娘這樣的反饋后會發(fā)生什么。
有時候作為壹名心理工作者,走進別人的心里是件很容易的事。不是你大腦里儲存了多少弗洛伊德,而是其實答案就那么簡單,誰都可以輕而易舉做到。只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真相而已。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壹個人,不需要學習多少心理學,只是在處理他人的內容和信息的時候,多分裂出個自我,俗稱多個心眼,去重點處理下他話語背后隱藏的情緒情感。
回到我們那句話,就是這么回事:
你用什么樣的傾聽、理解、抱持、接納的態(tài)度去回應他,遠遠重要于你回應了些什么。
當然你還得克服壹個問題:就是你閉嘴少說話的時候,你得忍住自己這個好為人師的本能,少教育別人該怎么做,讓他的潛意識自動告訴他,而不是你。
次數(shù)多了后,你們就,日益親近。
同理,如果你想讓別人更懂你,可以走進你,你可以做的就是:少講故事,多談感受。你看壹個人健談的時候,他有多少詞匯在講故事,故事里有多少詞匯在描述自己的感覺,你就知道他多真實,多敞開。
題圖:kaboompics
叢非從作品,請尊重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來自微信congnotcong,叢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