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這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怕吃胖,是不是有病?

更新日期:2021-09-17 19:20:19  來源:dealzgarage235.com

導讀任麗壹心理專欄作者吃在中國文化中是壹個舉足輕理的詞,所有的人情世故,無論是在家庭內部、家族內部、職場中還是官場中都是各種人際關系的載體。有句話說,吃什么不重要,與什么人吃才重要。而與什么人吃,怎么吃,才體現(xiàn)了真正的中國...

任麗壹心理專欄作者

吃在中國文化中是壹個舉足輕理的詞,所有的人情世故,無論是在家庭內部、家族內部、職場中還是官場中都是各種人際關系的載體。有句話說,吃什么不重要,與什么人吃才重要。而與什么人吃,怎么吃,才體現(xiàn)了真正的中國人之間的關系藝術。

我們總是忘不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即使走遍了天涯海角,吃遍了山珍海味,但還是念念不忘媽媽小時候給自己做過的餃子或者面條,這似乎是人們對于自己源頭的的忠誠,壹直在尋找那個熟悉的味道,其實是在潛意識中想要回到母嬰關系的融合之中,因為那是原初的愛的源頭。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師把幾個m開頭的單詞劃上了等號,mother(媽媽)=milk(牛奶)=medicine(藥物),對于嬰兒來說,牛奶就是指的吃的,我們可以看到吃最初就是跟母親的連接。

在過去短短的幾十年,從食物的極度的匱乏發(fā)展到今天的極度豐富,人類貪婪的本性在吃上也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壹方面,我們想要擁有更多的物質,看到各種美食無法抵擋誘惑,自助餐非要吃到扶墻進扶墻出的境地,否則就對不起自己的錢;壹方面我們又會為吃進太多的東西、浪費太多的東西而內疚,這種沖突與矛盾的心理總在在吃與不吃之中掙扎。

而在近貳十年,進食障礙成為了壹種疾病。美國的thecarpenters樂隊主唱karen就死于神經性厭食癥,而縱觀她的壹生,我們發(fā)現(xiàn)她在事業(yè)上的失意,跟哥哥的關系的破裂,無法得到嚴苛父母的支持與理解,婚姻不幸福等等似乎壹直伴隨著她的神經性厭食癥。同為公眾人物的戴安娜王妃因為狗仔隊對她私生活的曝光,將神經性貪食癥擺在了大眾面前。從戴安娜的身世來看,她的身份、她的婚姻的不美滿都成為她生活中的壓力源,而為了緩解壓力,她會大量地進食,但為了維護王妃完美的形象,她不能允許自己變得肥胖,她開始用催吐的方式減肥。當她用嘔吐的方式將食物排出體外時,她就獲得了壹種掌控感。從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厭食癥、貪食癥似乎不僅僅與吃有關。

進食障礙與文化高度相關

可以這么說,進食障礙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疾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曾經有過以胖為美的時期,但這都與資源的匱乏、生育與繁殖有關系。而當食物極大豐富,女性的崛起導致生育與繁殖也開始逐步退后到次要位置,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電視中整形美容、抽脂減肥的各種廣告對我們進行了壹輪雙壹輪的轟炸。明星們也都是以纖細的身材示人,她們嫁入豪門或者幸福的婚姻似乎都隱含著瘦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與價值感。

瘦似乎與壹切美好的東西有關。有句俗語說,控制不了體重,如何控制你的人生?那些成功人士的品質中總是與其有所節(jié)制有關,他們可以為了保持壹個好的身材堅持健身,避免吃肥膩的食物,他們可以在生活中輕易地達到自己的目標,包括控制體重。而壹個肥胖的人總是跟懶惰、蠢笨有著某種關聯(lián),并往往成為別人奚落調侃的對象。瘦與快樂、正向的自我價值有關,胖與自卑、羞恥、負向的自我價值有關,那么,瘦就成為了普遍被渴望身體狀態(tài)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當然,在同壹種文化環(huán)境中,為什么有些胖的人并沒有因為胖而出現(xiàn)進食障礙,而有些本身已經偏瘦的人卻成為了進食障礙的患者?個體之間為什么會現(xiàn)這樣的差異?

進食障礙與成長中的創(chuàng)傷經歷有關

其實個體的差異是在早年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人格底子的區(qū)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很胖的人給人是壹種包容、樂觀、幽默、大氣的感覺,而有些很瘦的人卻給人壹種狹隘、自卑、尖刻、挑剔的感覺,而外在的表現(xiàn)其實根本上來自于對于自己的接納與認知。壹個能夠接納自己、能夠與自己和諧相處的人,她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圓融而柔和的。

雨薇成長在壹個規(guī)矩很嚴格的家庭,媽媽對于女兒有著非常高的期待,她希望女兒能夠成為壹個真正的淑女,未來有嫁入豪門的機會,并且也是按照自己的期待來培養(yǎng)女兒的:對女兒的壹言壹行都有著嚴格的標準,學業(yè)需要優(yōu)秀,衣著需要得體,走路不能太快,步幅不能太大,吃飯不能太急要細嚼慢咽,舉止需要優(yōu)雅等等。當然還有十八般武藝需要樣樣精能通,比如鋼琴、舞蹈、書法、繪畫等等。

雨薇很爭氣,基本上也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媽媽規(guī)定的學習訓練任務,但在媽媽那里卻總是得不到壹個贊許的微笑。媽媽總是覺得她可以做得再好壹點,甚至到了嚴苛的地步,包括對于她的身材的要求。雨薇被媽媽壓的有點喘不過氣了,感覺自己沒有壹點自由,沒有選擇的自由,連吃的自由也被剝奪了。

為了達到媽媽心目中的好,雨薇總是認為自己是不太優(yōu)秀的,是不好的。她不斷需要從外部去獲得自己是好的認同,但外部給予她的回應卻總是被她錯誤地解讀:當外界給她贊美時,她認為是客套的敷衍,當外界給予不好的評價時,又加重了她的自卑。假如別人不經意間的壹句“你胖了”,就會讓她傷心難過很久,又要在吃與不吃上面糾結壹番了。

早年成長在壹個支持性的環(huán)境中,小孩在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后,會將心理能量投注到精彩的外部世界里,視野開闊,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容易建立對于自我的客觀的認識,并且逐漸形成自我邊界。而早年成長在壹個指責批評的環(huán)境中,小孩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無法討好父母,他就會將過多的心理能量投注到對于自己的評判上,而無力關注外部世界,也抹殺了對于外面世界的好奇。

進食障礙其實是關系問題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

從卡倫.卡朋特以及戴安娜王妃身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出她們在關系中的內在沖突,進食障礙成為了她們解決沖突的壹種方式,用癥狀的方式去表達對于關系的不滿。

壹對移民美國的印度夫婦認為讓兩個小孩盡快地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首先要跟當地人吃的壹樣。這對夫妻每天會為自己準備美味的印度餐,還會單獨為小孩們準備兩個美式漢堡。雖然小孩們看到誘人的印度餐總是垂延叁尺,可是做父母的總是粗暴地拒絕了小孩的要求,而強迫小孩吃為他們“精心”準備的漢堡。

兩個小孩壹方面每天都吃著同樣的東西食之無味,另壹方面又要忍受著對美食的拒絕,美味的東西吃不到,不喜歡的東西強逼去吃,在這樣矛盾沖突之中,逐漸喪失了對于食物的興趣。因為只有對吃不再感興趣,就可以擺脫這種沖突。

在吃的問題上,我們發(fā)現(xiàn)這對印度夫妻是把自己的欲望強加給了小孩:他們自己很難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而將期待強加給了小孩,其實是希望通過小孩滿足自己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看不到小孩的欲望,而欲望才是生的本能,當自己的欲望被剝奪時,那小孩就是以不吃的方式在潛意識中把自己殺死。

在另壹個層面來看,小孩出現(xiàn)了進食障礙實際上也是對于父母對于自己控制的反抗。小孩太弱小了,他沒有其他的力量與能力與強大的父母抗爭,他們發(fā)出的聲音也被父母忽略掉,小孩只能用這種隱形的力量去對抗父母。而吃與不吃,是我可以控制的,而對于吃的拒絕其實是對父母的失望,對于關系的拒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吃做為人的生存的第壹需要,而對于進食障礙患者來說,尤其是厭食癥患者似乎是壹種更深的絕望。吃其實也是可以與需求層次的各個部分相關聯(lián)。處于第壹層次只需要吃飽即可,第貳層次就是吃的安全,第叁層次發(fā)展到關系的需要,吃什么、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吃與身份地位相聯(lián)系;請什么人吃,你來不來吃跟是否獲得別人的尊重有關聯(lián)。發(fā)展到第肆層次,吃什么、與什么人吃都已經云淡風清,都不重要了。

所以,吃與不吃,不僅僅是壹個吃的問題。吃是壹個自我認知的問題,是壹個文化的問題,亦是壹個關系的問題。

作者:任麗,原創(chuàng)作者,書評人,國家貳級心理咨詢師,壹心理專欄作者,《中國新聞周刊》特約撰稿人,eap培訓師,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擅長領域:情感、個人成和、青少年心理、人際關系等問題。作者公眾號id:renlixl

預約咨詢、約稿、約課

閱讀全文
Cnzz